油潑面

起源:周朝
油潑面,漢族傳統(tǒng)風(fēng)味面食,陜西很有特色的一種主食。據(jù)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油潑面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于“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nèi)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
據(jù)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劑。一斤作十?dāng)?shù)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fā)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
岐山臊子面

起源:周朝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陜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
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jīng)過數(shù)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zhàn)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饑餓的人們?yōu)閼c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于是在以后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后來擴展至其他節(jié)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fā)展。
菠菜面

起源:唐代
愛吃面條的陜西人,將菠菜葉與面粉和揉在一起,做成菠菜面。這種做法起源唐代的“槐葉冷淘”當(dāng)為其濫觴。《唐六典》栽:“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供其膳食。”
槐葉澀難食,于是民間婦女將菠菜面粉和揉在一起,做成了菠菜面。
麻食

起源:元代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qū)(尤其在陜西省西安市)的一道漢族傳統(tǒng)小吃。麻食這種面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dāng)時叫“禿禿麻失去”(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叫“禿禿麻食”(元代《飲膳正要》)。
賈平凹先生在《陜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陜北語)。關(guān)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蕎面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凈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主要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