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把肘子

起源:明朝
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里廚師李玉山創(chuàng)制。陜西大荔帶把肘子,屬蒸菜類,在秦饌筵席上久負(fù)盛名,屬于秦菜菜系中衙門菜(也就是官府菜)的代表菜品之一,《中國菜譜》秦菜部分甚至將其列為第一名菜。
“帶把肘子”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其色澤棗紅,如把柄,所以叫“帶把肘子”。它用料別致,不同于其它肘菜,肘子帶骨帶蹄,成菜如丘,造形別致豐滿,堪稱“盤中一王”。
葫蘆雞

起源:唐代
葫蘆雞是西安傳統(tǒng)名菜,又名囫圇雞。據(jù)傳,葫蘆雞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韋陟出身官宦之家,很講究菜肴。
一次命家廚烹制酥嫩雞肉,前兩個廚師均未成功。第三個廚師吸取前者的經(jīng)驗(yàn),把雞捆起來,先煮,后蒸,再油炸的,做出來的雞不僅香醇酥嫩,而且是整雞,傳說中的長安第一味。西安飯店雖然小吃做的一般,但是葫蘆雞卻是一絕。
饸饹

起源:漢唐
饸饹是陜西省著名的漢族面食小吃。被譽(yù)為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齊名。饸饹,古稱“河漏”。元代農(nóng)學(xué)家王禎《農(nóng)書,蕎麥》:北方山后,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面或作湯餅。
饸饹,因多用蕎麥面制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饸饹。饸饹,古稱“河漏”。饸饹主料除蕎麥面粉外,還有食用堿和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