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時比較封建,新娘子暫不出面,都由新郎一人行禮,每處念詞一畢行三鞠躬禮。其時也有嫂子、小姑們和新郎戲耍要求鞠躬行禮的,也有要紅包的(那時的紅包僅幾分錢或幾角錢)。盡管農家只有小小的煤油燈照明,光線比較昏暗,但其推拉爭執(zhí)和嬉鬧氣氛仍很活躍和熱烈。
現在一般在新郎給岳父母及其長輩行禮前,先要改口稱呼“爸”、“ 媽”或“伯父”、“ 伯母”等。當新郎稱呼后,給長輩行禮時,主持人便說道:
女婿把爸(伯)媽叫得親,娃們的大事多操心。
爸(伯)媽聲聲叫得甜,娃們的婚事多花錢。
新郎行禮之后,再由男方向女方家遞交蓋頭,寧衣、四色物品等,由女方家里人逐一驗收,看是否合格,中間往往出現爭執(zhí)。雙方交接已畢,女方親族用酒菜、臊子面招待娶親人,并為娶親人每人發(fā)汗巾一條,竹筷子一雙、酒盅一盞,說這是傳統的講究,以示對新親的熱情。招待一畢,由女方的父親或哥哥,抱上作新娘的女兒(妹妹),上門前彩車坐定,稱為“抱車”。取意為“離家不沾娘家土”,F在出嫁的女兒都由新郎抱上車。在上車前,男方娶親主持人說道:
撒喜糖來放鞭炮,迎接新娘上花轎。
張家王家結親家,兩家兒女人人夸。
快把新娘領回家,一同上車都出發(fā)。
上世紀50年代初,女兒出嫁時,往往還哭哭啼啼,以示“母女情深別離難”。后來,這種“哭習”已逐漸自行取締。另外,在一些地方,女方的母親有的向娶親人索要男方給付的離娘錢(20-500元各地各個時期不等),有的索要紅滾衣等等,五花八門難以盡言。但隨著時代的進化,一些陳規(guī)陋習已逐漸消亡演變。如改過去的新郎一人向岳翁家行禮為一對新人同時行禮,給娶親的所發(fā)的汗巾也由小手帕變?yōu)槊。過去新娘子結婚第一天,必須穿一身紅色衣的習俗已逐漸改為向西方學習,穿起了白婚紗。
隨著新娘子坐上彩車,女方有送女客二人(一般為新娘族中的伯母或叔娘、嫂子,一人年長,一人年輕),另有提包袱的孩子和押車的、送親的等。一般為內外兩席16人。但有的因當地習俗不同,講究送親的人多,就說明女子在娘家“鄉(xiāng)情好”,往往送親者多達10席左右,稱為“吃筵席”。在過去困難時期,送親者隊伍之龐大,常使辦喜事者的家主為難。1985年后,“吃筵席”之習俗已逐步改變。
2、娶親回來行家禮。娶親彩車出發(fā)后,男方已安排人在村口了望。于晨曦中,在村口就可望見娶回親的彩車前,兩盞紅金瓜燈在閃爍著亮光(而今已是汽車車燈光),即刻報與料理事務的大總管(也稱執(zhí)事頭),很快安排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整個家中、院落相關人就忙活起來。等彩車來到門前,按要求的方位停好后,由男方家的娶客端上茶盤(一般為新郎的姐姐或嫂子等),從彩車上接引送新娘的兩位女客人到男方家中予以招待。這時只聽主持人說道:
娶親彩車到門前,鳴放鞭炮打醋壇。
兩面蘆席前后倒,只等新人拜先老。
此時,只見一執(zhí)事者用鐵鉗子夾住燒紅的鐵鏵,用裝有醋的壺往上面澆醋,霎時冒出濃煙,圍繞彩車左右各轉3圈(名曰打醋壇,據說是姜子牙封神時遺留的習俗。意為消毒、除邪、大吉大利、百無禁忌)。另一執(zhí)事先放響3枚大炮,接著將一串鞭炮圍繞彩車響個不停。之后,用兩頁蘆席鋪在車側木凳旁。少許,送客出來,將頂紅蓋頭的新娘從車內攙出,由凳子逐級踩到席上(意為未拜天地,腳不沾土)。然后兩頁蘆席隨著新娘前行,不斷向前倒換(倒換蘆席之舊俗已于“文革”時取消。現在一般都由新郎將新娘抱下車。在新郎抱新娘下車時,主持人說道;新郎抱著新娘走,日子越過越富有),到了供奉天地神位的桌前,為一對新人戴花后,只聽主持人又說道:
孕育生靈天地間,鞠躬朝拜首當先。
向黃天厚土行大禮,請?zhí)斓刈鹕窠荡笙病?/p>
行罷三鞠躬禮,又聽主持人說道:
供抬繩柱貴如金,喜奉圣旨進家門。
只見一執(zhí)事人搬來婦女織布機上專作纏布線用的“繩柱”,取其諧音叫“圣旨”,讓一對新人抬上,取意為奉皇王“圣旨”進家門,一切順當無阻礙。新人抬“圣旨”將進家門,又聽得主持人說道:
進門頭頂核桃棗,玉樹生枝百樣好。
只見一男青年,手在籃子內連抓三把帶麥草節(jié)的核桃、棗、花生向新娘子頭頂撒去(有紅蓋頭隔著)。據說撒核桃棗的意思是,新人進門碩果累累,家中豐收,棗(早)生貴子。然而由于核桃棗、花生的數量有限,就往里邊摻些麥草節(jié)充數,其實也是青年小伙耍媳婦故意搞的把戲(抬繩柱的習俗早已于“文革”時取締,撒核桃、花生、棗的習俗至今仍一直沿用。不過現在核桃、花生、棗內所摻的已不是麥草節(jié),而是特制的五色彩紙,并伴有壓噴式彩帶,向新郎新娘的頭上噴射)。
新人進門后,主持人將他(她)們先引領到廚房拜灶君,只聽主持人說道:
東廚司命一家尊,新郎新娘拜灶君。
給灶君灶婆行過三鞠躬禮,又將新人引到供奉先祖的桌前說道:
前輩創(chuàng)業(yè)多辛苦,新婚家禮拜先祖。
向先祖行禮畢,便是拜高堂。一對新人又由主持人引領到燒炕前(即父母房中)的空地上,來拜高堂(如有祖輩的,先拜祖輩)。只聽主持人說道:
養(yǎng)育兒女恩情深,敬拜高堂父母親。
由新娘子開口稱呼“大”(爸)、“媽”,二人同時為父母行三鞠躬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經濟比較困難,一般人家不給新媳婦發(fā)見面的賞金。偶而也有少數經濟條件較好的戶或家主在外工作好體面者,從外邊引進城里人的禮儀方式,在兒媳稱呼行禮過后也拿出見面的賞禮,一般不過10元至20元。到上世紀末,賞金大幅度增加,已由數十元增至數百元、數千元不等。碰到這種情況,主持人就靈機一動,隨口說道: (責任編輯:陳冬梅)
你大(爸)你媽心高興,給娃還有賞金贈。
這賞金只是給新娘子的,新娘接了賞金之后,只聽主持人又說道:
接錢到手心中喜,感謝賞金再行禮。
一對新人接著又行三鞠躬禮。到本世紀之交前后,這一拜高堂,叫公婆領賞金的習俗,從縣城開始,一般又都在中午婚宴上進行。
拜罷高堂后,便是夫妻相拜。主持人引領一對新人又來到貼著大紅對聯的洞房門口,讓一對新人相隔不到一米,對面站立。這時秩序就開始混亂起來,有些青年小伙,年輕媳婦、姑娘們,就從背面把一對新人往前掀,好讓兩人碰在一起作耍笑。這一對新人便不好意思地東躲西藏。主持人為了盡快結束家禮,既要維持秩序,還要主持行禮,只見其先揮著手說:
青年娃娃別胡擠,讓一對新人來行禮。
待一對新人站好后又說:
夫婦對面互相拜,表示終生相敬愛。(由主持人叫,夫婦同時互相行三鞠躬禮)
當然這一對新人由于受到干擾,鞠躬的速度快慢不同,往往不夠整齊,常惹得在場的人哄堂大笑。
再下來便是入洞房。新郎先入洞房,上炕踩四角(一種傳統習俗,先進房子上炕或床踩定四角,其含意是以求平安),之后再由新房中出來,揭掉新娘頭上的紅頭巾(蓋頭),搭在房門上,新娘再由送女的婦人陪著進新房上炕。清晨家禮到此方告結束。在那時,早晨家禮結束,尚不到8點。到了后來,由于娶親時間的推遲,一對新人進新房的時間也相繼推遲,往往到10點左右,新人方才能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