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19日電(記者 楊一苗)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澄城縣發(fā)現(xiàn)較完整的墓葬、夯土墻、壕溝、陶窯與灰坑等遺跡,已確定是距今約2700年前的春秋時期周代封國遺址。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占偉介紹,在這一遺址的墓葬區(qū),考古人員已清理發(fā)掘了19座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銅禮器、銅喪葬器、兵器、車馬器、玉石器等。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銅禮器有鼎3件、壺2件、甗1件、盤1件、匜1件,為食器+水器+酒器組合,體現(xiàn)出周人銅器組合特征。三件銅鼎器形、紋飾一致,個體相次變小,均為折沿、附耳、圓腹,獸蹄形足,腹中飾一周凸弦紋分下上兩隔,上為竊取紋,下飾波曲紋,為春秋早期銅鼎特征。

  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夯土墻、陶范、陶窯、板瓦建材等與墓地相匹配的居址遺存。在墓地北側700米處,魯家河兩條支溝間的溝梁兩側及上部臺塬相接部分,勘查發(fā)現(xiàn)長500多米的斷續(xù)相連的夯土墻,局部保存高度1.5米。墻體夯層厚度10厘米,夯窩直徑4厘米左右,其內夾雜少量的春秋時期陶片。在此溝梁的下端,發(fā)現(xiàn)一段寬12米南北向壕溝,試掘出土有大量春秋的繩紋板瓦和陶器殘片。

  夯土墻與壕溝大致將整個溝梁合圍構成一個相對封閉區(qū)域,總面積10余萬平方米。其內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甕和板瓦等殘片,勘探發(fā)現(xiàn)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據采集標本特征判斷,年代為春秋早期前后。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初步認定這一遺址距今約2700年前,是關中東部一處周代封國或高級貴族采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