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_亚洲一区宅男在线_中文字幕第1页亚洲_AV在线免费不卡播放

新浪首頁| 新浪陜西| 新聞| 美食| 時尚| 旅游| 城市| 健康| 教育| 汽車| 站點導航| 惠購| 世界杯

|郵箱|注冊

新浪陜西

新浪陜西> 絲路>重點區(qū)域>寧夏>正文

絲路在寧夏境內的百轉千迴

A-A+2014年5月17日17:1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廳評論

  引言         

  英國詩人詹姆斯·艾爾羅伊·弗萊克(JamesElroyFlecker)在詩作《通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中寫道:

  長長的商隊走過平原,

  步伐堅定,銀鈴奏鳴。

  他們不再追求榮耀和收獲,

  不再從棕櫚樹環(huán)繞的水井中求得安慰……

  這首詩展現了永不停息的駝隊沿著絲綢之路緩慢地穿越雪山環(huán)繞的沙漠、穿過綠洲城鎮(zhèn)的畫面,這或許也是大多數人腦海中關于絲綢之路最準確而浪漫的想象。

  讓我們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公元前993年陰歷十月,經歷一年八個多月,跋涉35000余里的周穆王,駕八駿之乘,率六師之人,由中亞返回宗周,由此宣告著名的“穆天子西巡”完滿結束。不管“穆天子西巡”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后世的無數專家學者都毫不猶豫地投入到相關的研究之中,而被大多數專家所認同的周穆王西巡的路線,它的走向和近千年之后出現的絲綢之路卻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已知寧夏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按照著名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研究認為:穆王西行的路線也經過了寧夏,其自鎬京(今西安)出發(fā),溯涇水,經彬縣、平涼到固原越六盤山,西北行沿河西走廊到張掖,再沿黑河、弱水到達居延海,此后50多天,即向正西入新疆、到昆侖。

  無論是3000余年前周穆王西巡,還是2000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寧夏,始終是這條溝通中西重要紐帶上難以回避的重要節(jié)點。而絲綢之路的脈搏在寧夏的土地上,竟然因為有了現代公路的延伸而一直跳動到了現在。兩千余年時光流轉,絲綢之路昔時的榮光如同那許多消失在大漠中的西域古國,令很多寧夏人感到陌生,感到難以接近。絲綢之路為何會道經寧夏?固原與靈州分別居于絲綢之路上的何種位置?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仍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問題。   

    在寧夏史志專家魯人勇的眼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傳播世界文明之路,傳播友誼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經考證,漢武帝帶著3萬多人西巡時,為避免繞路,修建了從長安到瓦亭的回中道,絲路此時開始經過寧夏境內。路線從今天的西安開始,沿涇河向西北行,經過瓦亭、固原、海原、景泰、武威,再轉河西走廊去敦煌。    

   “這條路行程相對較短,平坦易行,走了將近900年,從西漢、東漢到南北朝,一直到唐朝中后期,都是這條路線!濒斎擞抡f,這條道路上有個重鎮(zhèn),就是現在的固原。     

    安史之亂后,吐蕃趁唐朝國力衰弱,從青海北上,不但占領了寧夏南部的各州,還控制了整個渭河流域。他們摧毀了固原后又棄城不用,致使從長安通向敦煌的絲路沒法走了。廣德元年(763年),朝廷決定改線。     

     具體路線為:從西安向北到延安、靖遠,穿過內蒙古額爾濟納到包頭,再向北到中蒙邊境山南,到阿濟納旗,然后向西到新疆。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這條路特別不好走,兩邊到處是戈壁沙漠,經常飛沙走石,天寒地凍不說,還比以前繞路2000里!      

     于是,在唐大中5年(851年),一條經過靈州(現吳忠古城灣)的驛道開通了。路線出西安北上,經淳化、慶陽、環(huán)縣到吳忠,再過了黃河經中衛(wèi)到武威,到達河西走廊。  

     據魯人勇介紹,這條線的走向和唐末五代至宋初的靈州西域道大致相同,唯一的差別就是,不由青銅峽過黃河,而是西南行120里,在鳴沙州(現中寧鳴沙)過黃河,然后到應吉理(現中衛(wèi))。     

    西夏時,所有陸上絲綢之路都被西夏軍控制,并開始對往來商貿征稅,為“十中取一”。宋朝絲路通行因此受阻,加之其京都臨安靠海,便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線開始繁榮起來。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由于渭河流域經常暴發(fā)山洪,交通時常被中斷,朝廷便把原設在寶雞和天水的驛站拆了,在固原又開辟了新的道路。路線改為從西安出發(fā),經平涼行至瓦亭,直接向西翻越六盤山,再經過隆德、定西、榆中,向南到達臨洮、蘭州,最后至武威。這條翻越六盤山的驛道便正式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主線,一直延用到清代,現在橫貫中國東西的312國道西蘭公路段走的就是這條線路。   

     中統四年(1263年),元代沿著渭河流域又開通了黃河水驛。4月,中書省官員到東勝州(現內蒙古托克托縣)等地宣渝,在東勝到中衛(wèi)1700多里的路上,沿途設驛站10所,水手240人,驛船60艘。7月1日,此線正式開通。      

    魯人勇計算了一下,按照元代驛制,一日行程一般為70里,之前從元大都(現北京)到西安經六盤山到武威一線,全程共5000多里。使用河套絲路后,中西使節(jié)來往不必繞道向西去上都或大都,尤其是西域使臣到元朝,從河西走廊到中衛(wèi)后,可乘船順流而下,少走了近1700里,相當于一個月的路程。馬可波羅就是沿著這條路來到中國的。     

   到了明代,北部的瓦剌、韃靼族非常強大,為御其南下,朝廷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修筑起一條“邊墻”,也就是萬里長城。因出了長城就是蒙古的勢力范圍,陸上絲綢之路便基本不怎么走了。而這又給清代人的絲綢之路多提供了一個走法,除了元代時經過六盤山的驛道外,就是這條沿著長城的線路。        

  2000多年來,隨著絲路沿線地區(qū)致力于交通建設,民國之后,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一條現代交通運輸路線。(文/王迎霞)

(sx0016)

保存|打印|關閉

新浪首頁| 新浪陜西| 新聞| 美食| 時尚| 旅游| 城市| 健康| 教育| 汽車| 站點導航| 優(yōu)惠商家

新浪簡介|新浪陜西簡介|About Sina |廣告服務|聯系我們|客戶服務|誠聘英才|網站律師|SINA English|通行證注冊|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