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收藏網(wǎng)訊 在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廣東海外貿易不僅給沿海港口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對廣東外向型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商品化生產產生很大影響。
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臻于鼎盛。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中心,既是西行貿易航線的起點,又是各國人員從海上進入中國的門戶。
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促進了嶺南海港的商業(yè)發(fā)展,番禺是聞名于世的舶來品集散中心,“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徐聞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境內的最早始發(fā)港之一,商業(yè)也頗為繁盛:“漢置左右候官,在徐聞縣南七里,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至徐聞!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各政權重視海外貿易,向海洋拓展發(fā)展空間,海上絲綢之路獲得進一步發(fā)展。中國船只經常進入波斯灣,并由此進入幼發(fā)拉底河,與當?shù)厝诉M行交易。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前來廣州貿易的印度和南海諸國商人也不斷增加!赌鲜贰酚涊d,每年抵港的外國商船,少則三數(shù)艘,多則十余艘。上世紀80年代在遂溪縣南朝窖藏出土了一批波斯銀幣和具有波斯風格的金銀器,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州半島的對外貿易仍然很活躍。這一時期進口商品仍以珠寶、香藥等奢侈品為主,出口商品主要有絲綢、金、銀、漆器等。
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臻于鼎盛,形成一條連接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東非海岸的海上大動脈。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中心,既是西行貿易航線的起點,又是各國人員從海上進入中國的門戶。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曾這樣描繪廣州的繁榮景象:“(珠江上)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shù),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碧拼c廣東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qū)有20多個,經過兩宋的發(fā)展,至元代達到140余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直接促進了與海外貿易有關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以陶瓷為例,唐以后陶瓷頗受海外市場青睞,成為絲綢之外另一種主要的輸出品。海外市場的需求帶動陶瓷生產面向國際市場,出現(xiàn)一些專門為出口而生產的外銷瓷生產基地。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潮州北郊窯、梅縣水車窯、新會官沖窯、廣州西村窯以及廉江、遂溪的窯址,都是唐代廣東外銷瓷生產基地。北宋時,廣東的陶瓷業(yè)在唐朝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潮州筆架山窯址生產的陶瓷,大量運銷海外。近20年來在南海海域打撈的古代沉船,均載有大量陶瓷。2007年整體打撈成功的“南海I號”宋代沉船,船載文物達6萬至8萬件。其中一些瓷器的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顯然是為國外客戶專門制作的。
明代,中國海外貿易從貢舶貿易轉變?yōu)樯滩百Q易,主要貿易對象轉變?yōu)橐詺W美國家為主。到了清朝,由于歷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逐漸集中到廣東,形成了以廣州—澳門為中心的貿易架構。
明代,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中國海外貿易也從貢舶貿易轉變?yōu)樯滩百Q易,由以亞洲各國為主要貿易對象轉變?yōu)橐詺W美國家為主要貿易對象,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絲綢、瓷器、茶、糖等大宗商品遠銷世界各地,獲得了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商品經濟和海洋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雖然明清兩朝政府實行海禁,但中外貿易仍有所發(fā)展?滴醵(1684)諭令開海貿易,先后設立閩海關、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以加強海上貿易的管理和進出口關稅的征收。粵海關設于康熙二十四年,次年廣東洋行制度確立;浐jP下轄省城大關、澳門、潮州庵埠、惠州烏坎、高州梅菉、瓊州海口等7個總口,總口之下又設立了60多個小口。由于歷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逐漸集中到廣東,形成了以廣州—澳門為中心的貿易架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為抑制外商擴大北方口岸貿易的企圖,將中西貿易限于廣州一口,使粵海關在中外貿易中一關獨大。這一格局一直延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后五口通商為止。明清時期與廣東有貿易關系的國家,除了傳統(tǒng)的南海諸國,更主要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美國等歐美國家。前來廣東貿易的外國商船增長很快。1764—1765年,到廣州的外國商船為31艘;1836—1837年,增至213艘,增加5倍多。在來華的西方商船中,英國商船占有重要地位。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航抵廣州的歐美商船共59艘,英國占46艘。美國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后,對華貿易發(fā)展迅速,18世紀末已經位居第二。中西貿易的發(fā)展,為清政府帶來可觀的稅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粵海關稅收為110多萬兩白銀,嘉慶十年(1805年)增至160多萬兩。嘉慶十七年(1812年),粵海關征稅數(shù)額甚至超過了該年廣東省地丁雜稅的數(shù)額。隨著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多個新興的港口。吳川芷寮在明朝萬歷年間發(fā)展成為粵西繁榮的商港:“廣商船大集,創(chuàng)鋪戶百千間,舟歲至數(shù)百艘,販谷米,通洋貨。吳川小邑耳,年收稅餉萬千計,遂為六邑最。”粵東柘林港、東隴港、樟林港、庵埠港都是聞名一時的商貿港口。樟林港原是一個海濱小村莊,明嘉靖年間港口初成,清康熙年間逐漸興盛,至乾嘉年間發(fā)展成為潮州最大的貿易港口,是粵東通洋的樞紐,聞名中外。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商品,從南海諸國輸入有傳統(tǒng)的香料、珠寶、珍貴木材,稻米也成為大宗貨品。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農田改種經濟作物,廣東成為缺糧大省,東南亞稻米成為重要進口貨物。從歐美諸國輸入的有毛織品、棉花、銀元、皮貨、香料、藥材、鴉片、玻璃器皿、玻璃鏡、自鳴鐘等。中國出口貨物主要有絲綢、茶葉、瓷器,還有土布、糖、冰糖、麝香、大黃、鬼桂子、姜黃、朱砂、樟腦、明礬、銅、水銀、鋅、鐵鍋等。海外貿易的發(fā)展,對廣東的手工業(yè)、農業(yè)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傳統(tǒng)的陶瓷業(yè)、絲織業(yè)、冶鐵業(yè)、制糖業(yè)等手工業(yè)因為海外市場需求的擴大而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而且還催生了外銷瓷、外銷畫、外銷銀器、外銷壁紙、外銷扇子等!皬V彩”就是清代著名的外銷瓷,是“廣州彩瓷”或“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廣東商人利用景德鎮(zhèn)或者廣東饒平、大埔等地制造的“瓷胎”,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畫畫法,加以彩繪,制成彩瓷!皬V彩”無論是作品的裝飾題材、裝飾技法還是裝飾風格,既注入了中國元素,又吸納了西洋元素,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融合,深受歐美人士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