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信峰會在滬召開之際,由人民日報社和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承辦的《一個人的絲路:爾冬強視覺文獻展》,5月16日至7月6日在黃浦江畔的中華藝術宮向公眾開放。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絲路!彪m然近萬件攝影作品、文獻、器物全部來源于爾冬強的個人收藏,這位以攝影聞名的當代藝術家卻一再強調(diào),“是每一個個體的貢獻,最終造就了絲綢之路,寫就這段歷史!
絲路上每一個行走的人,都是文明的使者
“蠶絲,至細至柔,卻注定要編織出文明史中最美最強韌的一場書寫!闭褂[策展人、當代藝術家邱志杰這樣寫道。這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又是強大的力量。最柔軟的絲綢,注定要穿越沙漠和戈壁,草原和冰山,帶著音樂和駝鈴,走出一條繁華與合作的絲綢之路。
展覽伊始,爾冬強就以“聆聽之旅”為名,讓各式聲音在絲路兩側(cè)回響。從江南的蘇州評彈開始,到西北的秦腔、青海的花兒、內(nèi)蒙古的呼麥、新疆的十二木卡姆、中亞各國的音樂、伊朗的拉笛夫、土耳其的法瑟爾、最后到意大利詠嘆調(diào),旋律、節(jié)奏、樂器,在絲路的各段不斷延伸、變化……這條絲路,也是一條人類互相聆聽的道路。
周邊墻面,則由大幅的古地圖構(gòu)成!稄堯q通西域路線圖》《法顯和尚西游路線圖》《班超經(jīng)略西域路線圖》《漢西域諸國圖》……張騫和班超走過這條路,鳩摩羅什和玄奘走過這條路,李白走過這條路,馬可·波羅走過這條路,各種信仰的人走過這條路。人們評價,這條道路從來都充滿好奇與信任、繁榮與夢想。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這樣評價絲綢之路,“東西方使節(jié)、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15年來,這位叫爾冬強的中國攝影家也在不斷重復走著這條路。他是這條古老而現(xiàn)代的絲路上又一個聆聽者、見證者、發(fā)現(xiàn)者。他說,自己的工作從來不是追趕流行,而是“習慣于把人們忘記的東西找出來。”他說,總要有人去做一些“看起來沒用,但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東西!睜柖瑥姵掷m(xù)15年通過田野考察積攢的視覺文獻,同樣記錄了絲綢之路的變遷。
他沉浸于這條絲綢之路的魅力!斑@條絲路上有大量的故事,大批死亡的文字中有豐富的信息,這些文明的密碼需要我們?nèi)ヅ宄。”無人區(qū)里的古代遺存、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走著數(shù)千年前的古道,翻閱著曾經(jīng)的歷史文檔,爾冬強說,絲路上每一個行走的人,都是文明的使者。他說,現(xiàn)代社會那些困擾我們的復雜問題,或許可以“在絲綢之路的歷史里面尋找答案。”
展覽不僅是一種攝影呈現(xiàn),更是對絲路的發(fā)掘與研究
這場名為《一個人的絲路》的展覽,以爾冬強15年來絲路上的攝影作品為主。以“見證”為名,爾冬強記錄下各種不同的絲路見證——古代的見證者,是絲路上無所不在的古代遺址、出土物。今天絲路沿線活色生香的人文生活中,更是留下比比皆是的見證:服裝、建筑、舞蹈、音樂,語言……
在烏茲別克斯坦,爾冬強拍下在清真寺前奔跑的孩童,他說,“在這個國家的古城里,人們還在如常地生活。”一個周日,路過喀什市集的爾冬強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露天理發(fā)攤,人們曬著太陽,愜意地仰頭修剪著胡須,這一場景,被收錄入他的鏡頭。他拍下雪山下的村落,也記錄下索契女童的笑顏、希臘神廟前的父子、伊朗的茶館招待。爾冬強坦承,“人比較能打動我。”
他還記得,自己曾借宿過一間低矮破舊的土坯房,但主人卻能歌善舞,生活得特別開心!昂唵纹届o的生活,人人都喜歡音樂!睜柖瑥姙檫@間看上去像一段殘垣的房子拍了照,展覽出照片的同時,還在前方擺放出十二木卡姆樂器,紀念這段旅程。
一路西行,爾冬強分辨著不同地域的人們表情與神態(tài)的種種不同!敖z綢之路上的每一個人就像一根絲!睜柖瑥娬f,古往今來每一個人的絲路,都像絲一樣柔軟,也像絲一樣堅韌。而這些人、這些絲聚集在一起,最終卻能“編織出歐亞文明的一片錦繡。”
“我拍了一輩子照片,但這個展覽不僅僅是一種攝影呈現(xiàn)!100多年來中外學者在絲路上的探險、發(fā)掘、研究,在多年重走絲路的過程中,都被納入了攝影家爾冬強的研究范圍。當爾冬強前往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查閱斯坦因檔案時,他被科學院院長告知,自己是多年來唯一做這件事的中國人。
絲綢之路是中國人率先走出來的,但它屬于全世界
今天,一條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在這條路的沿線展開。爾冬強說,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他一路上都能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國家都在建設,當然中國變化是最大的,發(fā)展也是最快的!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亞歐兩大洲文化、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紐帶,而中國在這條交流與合作的道路上已經(jīng)活躍了2000年,貢獻了2000年。絲綢之路是中國人率先走出來的,但它屬于全世界。
“歷史告訴人們,每一次這條道路被斷絕,都是族群隔絕和暴力的暫時勝利。但每一次這條道路都會被人類共同體溝通和交往、交換的意志重新鑿通。”邱志杰這樣評說。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先后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倡導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mào)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也是全球化時代文明對話和對話文明的嶄新模式。
爾冬強希望有更多人關注今天的絲綢之路。為此,他擺放出一個頗有趣味的長桌,命名為“舌尖上的絲綢之路”,從上海的小籠包,到西北的肉夾饃,到各種各樣的馕,隨后是意大利面、法棍面包等。他還計劃在“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請觀看展覽的觀眾們錄下有關絲綢之路的詩歌或文章片段,提供給中國的盲童們,讓他們也能通過聲音感知絲綢之路。
“100多年來中外學者在絲路上的探險、發(fā)掘、研究,既是中外關系史的一部分,也飽含百年來中國人難以言盡的故事。爾冬強的工作,本身就是這些調(diào)研者工作的延續(xù)!鼻裰窘苷f,正是“這些講述和記憶,從簡化的歷史課本中,打撈出一個個凝重鮮活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