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相對較新,是由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矣19世紀中葉提出。然而,絲綢之路所包含的商貿路線卻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并催生了歐洲地中海國家和亞洲頻繁的貿易往來。和當年一樣,現今的歐洲地中海國家和亞洲的經貿、文化交流同樣重要和頻繁。當前中國如何評價這條連接歐亞的歷史之路?中意兩國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有哪些共同機遇可尋?
答:“絲綢之路”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詞。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兩次出使中亞,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中國與羅馬帝國地處這條古道的起點和終點,隔著7000公里遙遙相望,自古就展開了相互交流。公元97年,中國東漢的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即古羅馬帝國,雖未能抵達目的地,但是首次抵達地中海東岸的中國人,帶回了大量關于中亞、印度及羅馬的史料。公元166年,羅馬皇帝安敦派遣使者出使東漢。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不斷蓬勃發(fā)展,對科技進步、文化傳播、民族交流及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圣彼得堡G20會議并訪問中亞四國期間,提出用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得到區(qū)域內國家的廣泛響應和積極支持。該倡議旨在立足現有亞歐各國良好合作基礎,通過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亞歐大陸大合作的格局,這將是世界上跨度最長、覆蓋最廣且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慕洕笞呃龋瑢⒒菁?0億人。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重要合作伙伴,中意關系一只走在中歐關系前列。意作為西方傳統(tǒng)工業(yè)強國,在制造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等領域具有優(yōu)勢,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yè),與中國經濟未來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和巨大潛力釋放形成有力互補,兩國在高端制造、環(huán)保、新能源、現代農業(yè)等領域的合作具有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今年是中意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下半年意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并承辦亞歐首腦會議。相信雙方定能把握機遇,深挖潛力,推動雙邊關系朝著互利共贏的方向深入發(fā)展,借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構想,推動雙邊合作取得更多務實成果。
問:如果說過去的地上絲綢之路向北延伸至波斯和中亞(即如今的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交界處),那么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歐洲乃至世界的重要文明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區(qū)域的經貿、文化交流。這條海上路道路一直以來都被譽為中西方的對話之路。根據史料記載,馬可波羅正是在13世紀沿著這條海上之路來到中國,途徑廣東、福建,再回到威尼斯。當前對中國而言,這條海上道路從經貿角度上有何戰(zhàn)略意義?
答: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以中國古都長安為起點,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海上商業(yè)貿易路線,千百年來成為連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頻繁地進行和平的航海貿易,促進了沿岸國家的相互交流。當前,這條海上貿易之路仍緊密聯系著中國和沿岸國家的經貿和文化交往。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與新時期建設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遙相呼應!耙粠б宦贰背蔀榱酥袊鴮ν忾_展合作的重要抓手,也為相關國家提供了巨大合作機遇。
中國不僅是陸路國家,也是海洋國家,有著長達32000公里的海岸線,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疆。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總量持續(xù)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將年均將增長8%。在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海洋經濟將成為持續(xù)拉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有力引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發(fā)揮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既有優(yōu)勢,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與有關國家深化海洋經濟合作。
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堅持不干涉地區(qū)國家內政,不謀求地區(qū)事務主導權和勢力范圍。同時,“一帶一路”的地域和國別范圍也是開放的,源于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yōu)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有必要考慮在內。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項目,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相信中意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獲得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