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前,青海湟水中游的魯沙爾鎮(zhèn)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大草灘,但這里水草豐美,綠色無邊,是放牧的好地方。元朝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10月10日,一名嬰兒誕生在這里的一個藏族牧民之家。母親香薩阿切生下孩子后,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后來,就在這個滴血的地方,長出了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顯現(xiàn)出一尊獅子吼佛像。
這個名叫羅桑智華的孩子長大后,進(jìn)藏學(xué)習(xí)佛教,他勤學(xué)精進(jìn),振興戒律,后來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yuǎn)廣博的格魯派,由于他常帶黃帽子,所以他的教派又稱黃帽派或稱黃教,是當(dāng)今藏傳佛教最大的教派。

宗喀巴大師
當(dāng)他在西藏勤學(xué)佛法之時,他的母親卻在家鄉(xiāng)天天盼著他回家。他寫信安慰母親,讓她繞白旃檀樹修一座塔,“見塔如晤兒面”。于是,母親以白旃檀樹和兒子寄來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取名“蓮聚塔”。后來,兒子的信徒依塔建寺,因?yàn)橄扔兴笥兴拢史Q“塔爾寺”。而這個兒子成為一代宗師后,后人尊稱他“宗喀巴”,藏語意思就是湟水邊人。
與寧靜安詳?shù)啮臅宜孪啾,塔爾寺顯得異常的熱鬧。
塔爾寺,又稱作金瓦寺、塔兒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zhèn)(魯沙爾意即“湟中”)西南隅的蓮花山山坳中,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其它5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1961年,該寺成為國務(wù)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之一。

塔爾寺導(dǎo)游圖
占地600余畝的塔爾寺,主要建筑有9300余間(座),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這些建筑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高低錯落,交相輝映。這座以大金瓦寺為中心的龐大建筑群,是歷經(jīng)幾百年而建成的。
宗喀巴的母親建“蓮聚塔”之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黃教信徒仁欽宗哲堅贊為紀(jì)念宗喀巴的誕生地,在塔前建立了一座小寺。起初只有十余僧人,后來逐漸發(fā)展到四五十人。萬歷五年(1577),他又建立了一座彌勒佛殿,塑了一尊彌勒佛像,稱為“古本香巴”,“香巴”即彌勒佛之意。這可說是塔爾寺正式建寺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