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fēng)味遠(yuǎn)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后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xì)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制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fēng)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dān)子米粉等。
傳說
桂林米粉桂林米粉的傳說講了好多年,誰也不清楚,也沒有幾個人去考證它。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于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漓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fā)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制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2]
后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干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nèi)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漓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怎么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xué)會了制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可口又易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制的鯉魚,就是根據(jù)這些傳說來的。分析傳說歸傳說。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嬴政為了統(tǒng)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zhàn)南越,桂林米粉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漓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shù)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zhàn)斗之激烈。由于南越地處山區(qū),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yīng)困難,大量士兵經(jīng)常挨餓、生病。這些西北將士,天生就是吃麥面長大的,西北的拉絲面、刀削面、羊肉雜碎湯泡饃饃,都是他們的美味佳肴。如今他們遠(yuǎn)離故土,征戰(zhàn)南方,山高水深,糧食運不上來,人不可能空著肚子行軍打仗,只有就地征糧,以解決食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產(chǎn)大米,卻不長麥子,這就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wù)交給軍中伙夫們?nèi)ネ瓿伞;锓蚋鶕?jù)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桂林米粉干水后,揉成粉團。然后把粉團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陣,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里煮熟食之。合面團不舂,而米粉團通過舂 ,使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秦軍郎中采用當(dāng)?shù)刂胁菟,煎制成防疫藥湯,讓將士服用,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為了保健,也是由于戰(zhàn)爭緊張,士兵們經(jīng)常是米粉、藥湯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桂林米粉鹵水的雛形。后經(jīng)歷代賣米粉師傅的改進(jìn)、加工,而成為風(fēng)味獨具的桂林米粉鹵水。
鹵水為什么能治療“水土不服”的疾病呢?原來,桂林米粉鹵水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制,這些草藥全是專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的。這就難怪桂林老年長壽者,都有愛吃米粉的嗜好了。
秦始皇統(tǒng)一南方后,到漢元鼎六年建始安縣(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包括許多像諸葛亮、韓信、陶淵明、周敦頤、李世民、趙匡胤等等歷史名人后裔,這些北方移民來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面”,這種稱謂,一直延續(xù)到抗戰(zhàn)桂林大疏散。
因此,桂林米粉,從秦王朝就開始產(chǎn)生和生產(chǎn)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jīng)吃了兩千三百年啦。
分支
桂林米粉,桂林米粉后來派生出涼拌粉、酸辣粉、三鮮粉、牛腩粉等等,給米粉注入了無限活力。而桂林米粉對柳州螺螄粉、廣東卷腸粉等的包容,又充實了桂林米粉厚重的基石。桂林米粉,就有了三天六夜說不完的話題。 與馬肉米粉齊名的,是“擔(dān)擔(dān)米粉”。所謂擔(dān)擔(dān)米粉,就是挑著擔(dān)子,起早貪黑,走街竄巷賣米粉。前頭一個木桶裝米粉、配料、碗,竹筒里插一把筷子,后面一個木桶裝鍋頭冒米粉。小販隨擔(dān)帶了幾張小板凳,食者擔(dān)邊一坐——“來碗米粉”。這就難怪到如今還有人認(rèn)為“桂林米粉有什么,還不是蹲在地上、街邊吃”。他就曉不得,桂林米粉的板路有幾鮮。 且不說李宗仁當(dāng)了代總統(tǒng),派專機來桂林要米粉送往南京解讒,你就看桂林的老酒鬼清晨八早要一碗米粉送三花酒,一直喝到中午的那滋味,老話講“做了皇帝還想當(dāng)神仙”,有了米粉和三花酒,做神仙他還不愿呢。 以前,桂林鐘表行有個老酒鬼,跑日本鬼到桂林落了戶。每天早晨去吃米粉,他總要來一句“不要肉,多放豆子”。天長日久,老酒鬼在全街出了名。他一邊喝三花、一邊吃米粉,“滋”地一聲,一 桂林米粉(8張)口酒下肚;又是“滋”地一聲,一根米粉進(jìn)嘴。吃一碗米粉,喝四兩三花,一個月下來,工資就這樣花光了。老婆仔女恨得他要命,他死時桂林才剛開始興火葬,人們的觀念都還沒轉(zhuǎn)過來,他的家人卻二話沒講就拿他去燒,留下一段桂林板路口頭傳。 桂林的米粉店,滿街到處是。不少來桂林賣外地小吃,來了才曉得桂林人對米粉的依戀,沒奈何只好改行賣米粉。有的人不知熬鹵水的奧妙,以為鹵水就是醬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這種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實,要做一個真正的米粉師傅,并非易事。中國菜肴的烹制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幾乎把中國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說桂林米粉是烹調(diào)藝術(shù)的經(jīng)典,一點也不過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