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人類活化石”的羅布人,其文化起源、分布乃至信仰問題,長期以來是個謎。為揭開謎底,新疆正加緊對羅布人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10月22日,新疆首屆羅布人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羅布人的故鄉(xiāng)新疆尉犁縣舉行。來自全國的200多位民族文化研究學者齊聚一堂,借此研討羅布人文化發(fā)展與歷史沿革等問題,進而推動對羅布人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在樓蘭王國消失以后,一部分樓蘭人固守舊俗,與羅布泊水域生死相依地聯(lián)系了十幾個世紀之久,后來他們被稱為羅布人。1898年,最后一位羅布人酋長去世,羅布人陸續(xù)融入近代社會,并失去了在先民發(fā)軔之地的生活記憶。
目前,在新疆尉犁縣生活著為數(shù)不多的羅布人,他們成為羅布地區(qū)人文環(huán)境演化過程的主角和見證者。
尉犁縣委副書記蘇來曼·玉色因介紹,羅布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中,與外界隔絕,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飲食、服飾、建筑、婚喪嫁娶等生活生產(chǎn)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被稱為“人類活化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郎櫻建議:以搶救為主、合理利用為原則,從民族志和人類學的角度,采用科學的建檔方法,對羅布人文化的起源、分布、語言、信仰等展開深入調查;對現(xiàn)存的少數(shù)羅布人進行口述歷史;申請建立國家級羅布文化保護區(qū)。
專家認為,作為維吾爾族的分支之一,羅布人的歷史是華夏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于羅布人文化的探討是對維吾爾族系的深入研究,在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中,對增強華夏文明及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尉犁縣,又名“羅布淖爾”,源于“羅布泊”而得名。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緣,歷史文化悠久,被史學界稱為“第二座樓蘭”。
另據(jù)悉,本次研討會已向全國征集68篇學術論文,涉及樓蘭考古、羅布人飲食、風俗、語言文化等領域。(記者符曉波 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