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_亚洲一区宅男在线_中文字幕第1页亚洲_AV在线免费不卡播放

新浪首頁| 新浪陜西| 新聞| 美食| 時尚| 旅游| 城市| 健康| 教育| 汽車| 站點導(dǎo)航| 惠購| 世界杯

|郵箱|注冊

新浪陜西

新浪陜西> 絲路>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文化>正文

新疆少數(shù)民族風(fēng)情

A-A+2014年5月17日13:38新疆地勤網(wǎng)評論

  截至2004年末的資料,新疆總?cè)丝?963.11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690.11萬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占 60.5%。新疆共有47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個。各民族中,維吾爾族897.67萬人,占總?cè)丝诘?5.73%;漢族780.25萬人,占 39.75%;哈薩克族138.16萬人,占7.04%;回族87.63萬人,占4.46%;柯爾克孜族17.12萬人,占0.87%;蒙古族16.96 萬人,占0.86%;塔吉克族4.35萬人,錫伯族4.08萬人,滿族2.41萬人,烏孜別克族1.42萬人,俄羅斯族1.13萬人,達斡爾族0.67萬人,塔塔爾族0.47萬人,其他少數(shù)民族共10.79萬人。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團結(jié)”、“聯(lián)合”的意思,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中國北方的“丁零人”。約814萬維吾爾族人遍布全疆,以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蘇為主要聚居地。

  衣 飾: 男子一般喜穿長袍(袷袢),婦女多愛在色彩斑斕的連衣裙上套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歡戴“尕巴”(四棱小花帽)。

  飲 食: 有奶茶、抓飯、拉面、烤羊肉等,禁吃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及駱駝肉。

  藝 術(shù): 幽默含蓄、寓意深刻的“阿凡提的故事”流傳極廣;“十二木卡姆”則是著名的民族音樂舞蹈史詩。

  工藝品: 地毯、掛毯、絲綢衣料、刺繡、花帽和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

  節(jié) 慶: 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的節(jié)日,除了主要的肉孜節(jié)(開齋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宰牲節(jié))之外,還有“冒德路節(jié)”、“都瓦節(jié)”、“撒拉哈特曼節(jié)”、“巴拉特節(jié)”等,節(jié)日里不但唱歌跳舞,還經(jīng)常舉行叼羊、摔跤、滑雪、滑冰等娛樂活動。

  蒙古族

  新疆蒙古族約有15.9萬人,以畜牧為生,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部分為古代準噶爾部落後代,其余則是18世紀從伏爾加河地區(qū)和內(nèi)蒙古遷來。

  衣 飾: 男子穿藍、綠、黑色袍子,彩色綢緞腰帶上掛著帶鞘的刀子和褡經(jīng),頭戴禮帽和纏布;女子穿鮮艷的袍子,留發(fā)辮,用紅藍布纏頭。男女都穿皮靴和氈靴,顯得十分瀟灑豪邁。

  飲 食: 主要吃奶制食品如乳酪、奶乾、酸奶子、奶皮子等,還有牛羊肉和面食,喜喝奶酒。

  文化藝術(shù): 蒙古族能歌善舞,獨有的樂器馬頭琴相當(dāng)出名。

  節(jié) 慶: 主要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最大型的活動是每年7、6月間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不僅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易大會。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人口約1.3萬,散居在天山南北的許多縣市,主要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也有以務(wù)農(nóng)為生。烏孜別克的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衣食起居和維吾爾族基本相同,因此有與維吾爾族、塔塔爾族通婚的傳統(tǒng)。

  衣 飾: 男女都戴小花帽,穿皮靴。愛在領(lǐng)邊、前襟、袖口、連衣裙下擺,甚至靴子上都繡上美觀大方的幾何圖案。

  飲 食: 最有風(fēng)味的食品是“納仁”,把煮熟的肉切碎,加上“皮牙孜”、胡椒、酸奶子和肉湯攪拌混合而成,是烏孜別克人最珍貴的食物,只有重大節(jié)日或請客時才做。

  節(jié) 慶: 主要節(jié)日也是伊斯蘭教的“肉孜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

  塔吉克族

  現(xiàn)有約4萬人的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等縣。

  衣 飾: 男子穿無領(lǐng)對襟長外套,寒冷時加羊毛大氅、戴圓筒羊皮高帽;女子穿連衣裙。他們的長筒野羊毛皮靴特別適用於攀山。

  飲 食: 喜吃酸奶、酥油、奶疙瘩、奶皮子等奶制品,以肉食為上佳食品。常飲奶茶。

  文化藝術(shù): 塔吉克人崇尚山鷹,主要的舞蹈是模仿山鷹的動作,連跳舞伴奏的短笛也是用山鷹骨制成的,叫“納衣”,音律效果非常好。

  節(jié) 慶: 他們信奉伊斯蘭教,除了規(guī)定的宗教節(jié)日外,獨有的節(jié)日還有:以打掃房屋、場院、撤面粉祝賀吉祥等為特徵的春節(jié)“祈脫齊地爾節(jié)”;家家屋頂插火把、人們通宵玩樂的“巴肉提節(jié)”;還有播種節(jié)(“臺哈莫孜瓦斯特”)和引水節(jié)(“孜瓦爾”)

  哈薩克族

  “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其祖先是兩漢時的烏孫、康居等部族。新疆128.7萬哈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傍依天山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絕大多數(shù)過著逐水草而居、按季節(jié)轉(zhuǎn)移牧場的游牧生活,并因此而養(yǎng)成性格直爽、熱情好客的民族特性,對前來的拜訪者,不論生熟,都會熱情招待一番。

  衣 飾: 男子披羊皮大氅,穿統(tǒng)靴,顯得英俊

  柯爾克孜族

  新疆的柯爾克孜族有人口16.4萬,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也有小部分在烏什、阿克蘇等地。

  衣 飾: 男子上身穿白色圓領(lǐng)襯衫,外套無須長袍“袷袢”,緊腰帶,腳穿高筒靴;女子喜穿紅色衣裙、紅綠頭巾,她們的高筒靴上繡有花紋,常戴飾物有銀質(zhì)手鐲、耳環(huán)、項鏈、戒指和圓銀片胸飾。

  飲 食: 以米、奶制品、面食和牛、羊、馬及駱駝肉為主,奶茶是一年四季的飲品。

  文化藝術(shù): 這個民族約在公元200年已發(fā)明了文字,一直流傳著大量的詩歌、寓言、諺語、傳說等。著名的民間史詩《瑪納斯》,概括了柯雨克孜族的文化歷史,甚具研究價值。

  節(jié) 慶: 柯爾克孜人信奉伊斯蘭教,除了遵行一般宗教節(jié)日外,還獨有“諾芬孜節(jié)”和“圣希曼節(jié)”。前音有如漢族的春節(jié),后者則在秋收時舉行。每逢節(jié)日來臨,柯爾克孜族的男女老少會一齊出動,彈奏民族樂器“考姆茲”,舉辦叼羊、賽馬、摔跤、競槍法等娛樂活動。

  回族

  回族的全稱是回回民族。新疆的回族人口約78萬,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及烏魯木齊、 伊寧、吐魯番等地。

  衣 飾: 散居在城鎮(zhèn)的回族人,穿戴基本上已漢化,只有回族聚集的鄉(xiāng)村,才保持著傳統(tǒng)服飾,男子戴小白帽,穿白布襯衫、黑披肩;女子喜歡色彩鮮艷的服裝,并有戴項鏈、耳環(huán)、戒指的習(xí)慣。

  飲 食: 以面食為主,主要有“刀把子”(饃饃)、馕、油糕、涼皮、羊肉泡饃等。特色的清真小食如燒羊肉串等,最為人喜愛。忌吃豬、狗、馬、兇猛寓獸及未經(jīng)宰殺而死亡的牲畜。

  生活習(xí)慣: 回族人十分愛乾凈,也很重視家居環(huán)境的舒適,喜歡在院子內(nèi)種植花草,和在窗戶上張貼剪紙、字畫。

  節(jié) 慶: 新疆回族人信奉伊斯蘭教,把“肉孜節(jié)”視為大節(jié),“古爾邦節(jié)”則稱為小節(jié),還特別看重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圣誕節(jié)”,也稱為“紀圣節(jié)”。

  錫伯族

  新疆錫伯族約有4萬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diào)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及家屬共4,OOO人,到伊犁駐防后定居而發(fā)展起來的。

  衣 飾: 男子喜穿對襟短衫、扎褲腳;婦女多穿旗袍、連衣裙和羊毛衫。

  飲 食: 錫伯族的飲食結(jié)合了滿漢傳統(tǒng)和西域特色,既吃米面,也飲酥油奶茶,但忌吃狗肉。

  文化藝術(shù): 錫伯族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不少知識分子精通幾種民族的語言,從事教育、翻譯及出版工作。他們也擅長騎馬、摔跤,射箭更是他們的專長,不少高手更代表中國參加世界上各類型的射箭比賽。

  節(jié) 慶: 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的“西遷節(jié)”,是錫伯族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所有的人都穿上民族盛裝,聚在一起盡情歌舞。

  滿族

  據(jù)一九九八年統(tǒng)計表明,新疆現(xiàn)有滿族1萬8千余人,他們散居全疆各地。大部分是在清朝被調(diào)派到新疆駐防的八旗兵丁的后代,也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內(nèi)地遷入的。他們的衣食住行、風(fēng)俗習(xí)慣和漢族基本相同。大部分從事教育、衛(wèi)生和機關(guān)工作。新疆滿族人通用漢語漢文,很少有人會說滿語。

  辛亥革命以前,滿族男子都剃去周圍長發(fā),束辮垂于腦后,穿馬蹄袖袍褂,兩側(cè)開叉,腰中束帶;女子頭頂盤髻,佩帶耳環(huán),足著高底花鞋,穿寬大的直筒式旗袍,喜歡用綢緞在袖邊、領(lǐng)邊、衣襟等處飾以各種花邊,F(xiàn)在男子均穿制服和西裝,女子旗袍已演變成為中國婦女的服裝。漢滿男女穿戴服飾趨于一致。

  過去,滿族男女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由父母包辦。結(jié)婚時,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薄M黹g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壺酒和酒盅,新娘新郎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飲酒?簧先家粚ο灎T,通宵不熄。外屋一人蔌數(shù)人唱喜歌,名日“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后自散。三日后新娘新郎回娘家。當(dāng)代婚姻自由,舊的婚姻儀式已不多見

  俄羅斯族

  新疆的俄羅斯族約有9,3OO人,是18世紀后陸續(xù)從沙皇俄國遷來的,現(xiàn)散居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信仰東正教。

  衣 飾: 老年男子多穿馬褲、皮靴、制服,女子愛穿“布拉吉”(連衣裙);年青人的穿著則與漢族服飾無異。

  飲 食: 除有俄羅斯特色外,也結(jié)合了其他民族的風(fēng)味。以面包和新鮮蔬菜為主食,也愛吃面條、包子和抓飯。

  文化藝術(shù): 俄羅斯族善長跳舞,常見的有女子的“頭巾舞”和男子的“趕馬車舞”。年青人則喜歡跳“踢踏舞”。

  節(jié) 慶: 以西方的節(jié)日為主,最重視圣誕節(jié)和復(fù)活節(jié)

  達斡爾族

  新疆達斡爾族人口很少,約 6,400人,大多居於伊犁、塔城等地區(qū),一般認為他們是遼代契丹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居地在東北地區(qū),也是清朝時被調(diào)遣至西域,一代代在這里定居下來。達斡爾人本說蒙古話,在新疆長期與哈薩克族人為鄰,人人都會講哈薩克語,孩子們又多進漢語學(xué)校,所以他們又被稱為“天生”的翻譯。

  飲 食: 以面、肉、奶制品為主,“手抓羊肉”是他們最好的食物,在宴席上以請客人吃羊腿肉最為尊敬。

  節(jié) 慶: 與漢族基本相同。

  塔塔爾族

  主要居住在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市的塔塔爾族約有4,700人!八枴币幻钤缭挫短拼狈接文恋耐回屎箛y(tǒng)治下的韃靼部落。塔塔爾族人一般使用維吾爾和哈薩克語言,信仰伊斯蘭教。

  文化藝術(shù): 塔塔爾族具優(yōu)良的文化教育傳統(tǒng),知識分子較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族音樂以豪放的草原情調(diào)為特色。

  生活習(xí)慣: 塔塔爾族最愛清潔,住房總是收拾得乾浮整齊,周圍還栽滿各種樹木,環(huán)境幽雅,特別是飯廳和廚房,經(jīng)常打掃得一塵不染。

  節(jié) 慶: 塔塔爾族信奉伊斯蘭教,除了“肉孜節(jié)”和“古孜邦節(jié)”外,還有在春天舉行的“撤班節(jié)”,或稱“犁頭節(jié)”。

(sx0016)

 

保存|打印|關(guān)閉

新浪首頁| 新浪陜西| 新聞| 美食| 時尚| 旅游| 城市| 健康| 教育| 汽車| 站點導(dǎo)航| 優(yōu)惠商家

新浪簡介|新浪陜西簡介|About Sina |廣告服務(wù)|聯(lián)系我們|客戶服務(wù)|誠聘英才|網(wǎng)站律師|SINA English|通行證注冊|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權(quán)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