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心網(wǎng)訊(記者 曲媛媛 通訊員 阿迪力·阿布力孜 圖/自治區(qū)博物館供)胡瓶,曾在波斯乃至整個中東地區(qū)使用,十六國時期傳入中國。唐代胡瓶見于金銀器和陶瓷器,與傳統(tǒng)的中原器皿相比有自身的特點:侈口、槽狀流、細頸、溜肩、鼓腹、喇叭形高足,口沿與肩安柄。
盛裝美酒的器皿,為什么不叫酒瓶,而叫胡瓶?這要從胡瓶來源說起,胡甁基本上來自胡人之地西域地區(qū)(漢以來對玉門關 、陽關以西地區(qū)的總稱。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這里指廣義的西域)。胡地制作的瓶稱之為胡瓶,應該也是合情合理。
在唐朝皇室貴族中,胡瓶是一種可饋贈的禮物!锻ㄨb釋文辯誤》卷九記載:“唐太宗賜李大高胡瓶。瓶,蓋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勸酬者,以曰胡瓶,未識其規(guī)制與太宗之胡瓶合乎否也!
三彩雙魚壺1992年出土于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該高25.3厘米,為扁圓腹,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魚頭朝上,魚尾朝下為器足。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圓形小孔,用于穿繩攜帶,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
唐代的雙魚酒壺,已見于古代文獻記載。唐人稱為雙魚榼,如詩人白居易即詩云“何如家醞雙魚榼”,《說文解字》釋義:“榼,酒器也。”看來,此件雙魚酒壺文物,也許正是這一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雙魚榼”。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魚”與“!薄ⅰ坝唷笔侵C音,所謂“年年有余”,是富裕、美好、吉祥的象征,這件精美的三彩雙魚壺無疑反映了古人這一思想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