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陽初升,“海上巴士”往來穿梭,汽笛陣陣鳴響,喚醒了廣西欽州港。
海風陣陣,希臘籍貨輪多利克號破浪而來,?吭诖a頭泊位上的馬耳他籍貨輪則忙著卸載入境的5萬噸大豆。一旁,印度尼西亞籍的如意船則已經清貨,靜靠岸邊。兩艘巴拿馬籍貨輪則拉響汽笛,緩緩離港……
欽州港所在的北部灣,以時間為經,穿越古代發(fā)祥地,以空間為緯,“一灣連七國”。穿越時空的經緯,與東盟海陸相連的廣西,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坐標愈加清晰。
5月15日,第八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將在廣西南寧召開。各國政要聚首、各路英才匯聚,將圍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重點領域和實現(xiàn)途徑進行探討,務實推動港口的互聯(lián)互通、臨港產業(yè)、金融、跨境合作、人文等領域深化合作——海上“新絲路”,廣西吹響“出發(fā)號”。
先行一步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新門戶
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大局,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東盟國家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發(fā)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作為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框架下新興次區(qū)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自2006年由中國提出以來,從共識走向實踐,從實踐走向深入。目前,相關各方已通過了更為務實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路線圖(戰(zhàn)略框架)》,中國與泛北國家在港口物流、金融合作、海上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全面展開,“南寧至新加坡經濟通道”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中越邊境一系列跨境合作項目業(yè)已啟動實施。
在我國沿海地區(qū)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熱潮中,廣西努力做好“東盟文章”和“海洋文章”:共同建立中馬“兩國雙園”、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qū)等跨境經濟合作區(qū)、境外經濟合作區(qū),以多種方式拓展合作空間。2007年到2012年,廣西進出口總額從92.8億美元增至294.7億美元,年均增長26%,增速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由2007年的1032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660億元,增長4.5倍。東盟連續(xù)多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今年一季度,廣西對東盟進出口262.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
打開亞太地圖可以看到,北部灣,中國南端的這一灣湛藍,地理位置獨特而迷人。北岸,是已連續(xù)30多年經濟快速發(fā)展、有著13億人口大市場的中國內地;西側及南面,是一海相鄰的東盟成員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文萊。相比其他省市,廣西“泛北合作”先行一步。早在西漢時期,廣西的合浦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從廣西合浦、廣東徐聞等港口始發(fā)航行,可到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目前,北部灣港開辟了至新加坡、曼谷、海防、胡志明、巴生等港的多條國際直達航線,并建立了以欽州為基地,覆蓋東盟國家47個港口城市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wǎng)絡,廣西與東盟的海上合作具備了良好基礎。
中國與東盟的合作經歷了“黃金十年”,正步入打造 “鉆石十年”的新起點。建設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繁榮,成為區(qū)域各國共同愿望。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彭清華說,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為平臺和舞臺,務實推進“泛北合作”,廣西有條件有能力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新門戶和新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