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9月3日電 (記者冽瑋 張一辰)陜西省政府3日披露稱,2006年啟動的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中國境內的22處申遺點將于今年10月接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的現(xiàn)場評估。安葬著玄奘三師徒靈骨的興教寺塔繼續(xù)在列。陜西省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周魁英表示,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文化遺產項目。
截至2013年,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5項(包括自然遺產10項,文化遺產31項和雙重遺產4項),在數(shù)量上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意大利。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非數(shù)十國,是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溝通亞洲、歐洲、非洲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動脈。201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終確定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政府聯(lián)合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其項目名稱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共包括三個國家的遺產點33處。
按照世界遺產申報規(guī)則,今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派遣兩位專家赴中國進行現(xiàn)場考察,并提出評估意見,提交2014年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周魁英告訴中新社記者,“絲路申遺”的特點有兩方面,依其長度及分布范圍來看,屬于線性文化遺產;三個國家聯(lián)合申報,呈現(xiàn)出跨國性。“絲路申遺”中國段共包括陜西、河南、甘肅、新疆四省區(qū)的22處遺產點,其中陜西省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等7處文物點被列入。興教寺塔作為佛教傳播史上著名人物唐代高僧玄奘及弟子的舍利墓塔,見證玄奘法師經絲綢之路西行取經的歷史,反映了唯識宗對東亞佛教發(fā)展的影響。
2013年3月,興教寺一度面臨大規(guī)模拆遷,寺院方面認為,如果按照申遺方案進行,目前興教寺三分之二的建筑將要被拆除,主要涉及到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僧寮、齋堂、方丈樓等。因不同意申遺規(guī)劃中的拆遷要求,興教寺申請退出申遺項目的名單。
此事迅速成為輿論熱點,質疑之聲不斷。隨后官方回應稱,遺產的真實性、完真性、科學有效的管理、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等是世界遺產申報的基本要求,興教寺的申遺工作將在充分尊重寺院意愿的情況下進行。
興教寺住持寬池法師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目前,該寺僧侶的起居及宗教活動均處于正常狀態(tài),當初被納入拆遷范圍的建筑也均保持原狀。對于“絲路申遺”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10月的實地考察,他表示歡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