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微博截圖潘石屹微博截圖
潘石屹微博截圖潘石屹微博截圖

  西部網(wǎng)訊 今日(12月15日)中午,微博名人潘石屹發(fā)微博稱在眉縣吃上了西北正宗面條并附上圖片,此微博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討論,網(wǎng)友@奔跑的茄子的小屋建議潘總要去眉 縣,轉(zhuǎn)轉(zhuǎn)太白山森林國家公園,也要嘗嘗眉縣的農(nóng)家飯,包谷珍子,玉米面饅頭、糊湯、疙瘩湯,起面鍋盔,炒辣子,一定要帶上眉縣的“獼猴桃”。

  網(wǎng)友直呼潘石屹還是沒找到正宗臊子面

  新雨420:潘總,這種面條正宗的叫岐山面,必須是手工的!您這看起來是機器面啊?!

  V_HS:這要去岐山吃啊,眉縣的肯定不到位么。

  燒餅and涼皮:這個圖片,看來潘總還是沒找到正宗的岐山臊子面!

  潘石屹吃“山寨”岐山臊子面曾引熱議

  2013年8月11日,潘石屹的一條關(guān)于岐山臊子面的微博就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就連陜西省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官方微博“@陜西發(fā)布”也看不下去,稱山寨面欺騙了潘先生。

  網(wǎng)友介紹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網(wǎng) 友“尡疍崬菄”更是詳細介紹了岐山臊子面的一些特點和做法:1、岐山臊子面是細面條,而且是加了堿的面;2、湯汁必須用岐山一級醋調(diào)制;3、所謂臊子就是 面里的菜:肉臊子(用20余種調(diào)料精心炒制)和素臊子(土豆、胡蘿卜、芹菜、雞蛋、木耳等炒制,可以放置的東西還很多),最后還要加生的韭菜、小香蔥、 蒜苗。具體潘總可以百度圖片或者看《舌尖上的中國》。

  陜西特色面食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歷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

  楊凌蘸水面: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biang(音)biang(音)面biang:(音)biang(音)面流傳千年,久負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筍片、菜瓜等與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戶縣擺湯面: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后再吃,故名“擺湯面”。

  蒜蘸面: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一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然后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面條撈出來倒進一個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著蒜湯,酸辣鮮香的蒜蘸面。

  油潑面:手工搟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滾沸的油鍋里舀出幾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面條經(jīng)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