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關(guān)中“地下村”的變遷:人去窯空聲漸悄

  中新社陜西三原2月27日電 題:陜西關(guān)中“地下村”的變遷:人去窯空聲漸悄

  中新社記者 張遠

  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78歲的郝正順正在地窯內(nèi)煮著面條,兩名游客敲門而入。春節(jié)過后,郝正順的地窯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游人,他自己也客串起了“講解員”。

  位于陜西關(guān)中平原中部的三原縣,因境內(nèi)有孟候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為古京畿之地,素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美譽。

  三原縣的柏社村,作為當?shù)剡z留規(guī)模最大的地窯村,村內(nèi)的200多口地窯已然成了“稀罕”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中新社記者走進柏社村,只見道路兩旁的磚瓦房鱗次櫛比,村內(nèi)楸樹成林、雜木交錯。但一走進村子深處,卻看不到一間房子,平地上星羅棋布著上百口地窯,煙囪突兀地“伸”出了地面。

  地窯呈正方形,邊長12至18米,多為7至8米深,透著原始與古樸,似游泳池一般“沉入”地面,向窯內(nèi)看去,四四方方如一座四合院。在地窯入口處,一道10多米長的斜坡直入院內(nèi)。

  “每個地窯院中都栽有一棵果樹,樹冠冒出地面,防止有人不慎掉進地窯坑。”郝正順告訴記者,院子分東西南北四面共8口窯,有廚房、廁所、起居室。作為村中少數(shù)幾個仍住在地窯的家庭,郝正順的院子干凈整齊、采光良好。

  “我和老伴一直住在這里,所以2011年政府投資為我們修繕了地窯,現(xiàn)在就我們倆住,孩子們早已搬到地上住?!焙抡樥f,自己經(jīng)營了一些果樹,再加上國家發(fā)的補助已足夠生活,“住在地窯里冬暖夏涼的蠻好,主要還是舍不得離開?!?/p>

  據(jù)了解,隨著越來越多村民搬出地窯,這種典型的穴居建筑正漸漸被民眾淡忘,村里的青年人自立門戶,都蓋起了磚瓦房。

  在離郝正順家不遠處的一座廢棄地窯邊,村民郝耀虎正曬著太陽逗著狗。

  據(jù)郝耀虎介紹,家里70年代就打下了這口地窯,至今已廢棄了十幾年。他雖然已經(jīng)搬出去住,但時常還要來看看。現(xiàn)在村里200多口地窯只剩下幾口還有人住。

  “以前村民都比較窮,所以要打地窯,成本低。村里的地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到百十年的古窯都有?!焙乱τ浾哒f,一個地窯往往要住幾代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脫離了“地下”生活,紛紛搬到地上蓋房子。

  郝耀虎說,地窯被廢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出入不便?!艾F(xiàn)在家家戶戶都有拖拉機、農(nóng)用三輪車這類大型機車,地窯入口那么窄,出入肯定不方便。”郝耀虎說,況且現(xiàn)在孩子們都適應(yīng)了城里的生活,自己的一雙兒女就在城里買了房,地窯就更沒人住了。

  據(jù)了解,當?shù)貫榱吮A暨@種民居傳統(tǒng),在村子里的200多口地窯中,選擇了10口加以修繕供游客參觀?!坝腥俗〔攀亲詈玫谋Wo,沒人住的房子,老得快。”郝耀虎說。(完)

 ?。ň庉嫞簑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