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展覽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該展覽為免費展出,將持續(xù)到2019年3月20日。從元旦到春節(jié),古埃及文明+兵馬俑,這場文明“盛宴”值得您前往參觀品評。
100件展品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考古博物館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于非洲東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qū)。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止于公元前30年。在3000多年的歷史中,古埃及人發(fā)明了象形文字,創(chuàng)造出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體系,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廟、方尖塔,發(fā)明了木乃伊制作技藝,創(chuàng)立了當(dāng)時先進(jìn)的醫(yī)學(xué)體系。古埃及豐碩的文明成就,對歐洲的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據(jù)悉,本次展覽的展品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考古博物館珍藏的古埃及文物精品100件(組),包含了木乃伊、紙莎草《亡靈書》、卡諾卜罐、小金字塔、太陽神供奉盒、圣甲蟲寶石指環(huán)等,呈現(xiàn)了古埃及人的喪葬習(xí)俗、宗教信仰、生活狀態(tài)與樂趣。
展覽內(nèi)容圍繞古埃及木乃伊與生命觀的核心命題,通過對木乃伊和豐富多樣的隨葬品的展示,以及對保留于多種載體如莎草紙、石棺、雕像等之上的圖案、象形文字的解讀,再輔以古埃及人的神話傳說、文化符號等,揭開了木乃伊的神秘面紗,向公眾解讀了古埃及人的永生生命觀。
展覽內(nèi)容包含五個單元:魂兮歸來--永生的宗教觀;肉身不腐--木乃伊制作與尸體防腐術(shù);寄居其間--石棺的作用;法器之用--特殊的陪葬品;生活之用--日常的陪葬品。

本次展覽中,展出了一個女性木乃伊、一個嬰兒木乃伊、一個偽木乃伊。這位成年女性木乃伊死亡時年齡在25歲至30歲之間,可能死于分娩。嬰兒木乃伊也保存完好,仍保持當(dāng)時特有的包裝,整體用亞麻繃帶交叉形成裝飾圖案。X射線顯示,偽木乃伊繃帶里是一個幼嬰木乃伊,它戴著擬人化的石膏面具,身上覆蓋抹了灰泥的布料,表面繪有女性神靈和護(hù)身符。
古埃及人為什么要把尸體制作成木乃伊?據(j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講解員鄭蕓菁介紹,古埃及人認(rèn)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通過死亡,他們能夠到達(dá)另一個世界,并由此永恒存在,而靈魂轉(zhuǎn)世需要有肉身依托。
因此古埃及人通過精湛的解剖技術(shù)和防腐手段制作木乃伊,以保持肉身不朽。古埃及貴族死后,尸體經(jīng)過解剖、清潔消毒、脫水、化妝整形、包裹等復(fù)雜步驟被制成木乃伊;普通百姓的木乃伊則制作較為簡單,制作時直接清洗腹部,再浸泡堿粉,取出風(fēng)干即可。木乃伊制作期間,專業(yè)祭司會舉行各種儀式并禱告,祈求神的護(hù)佑,有時還要帶著死神阿努比斯的頭顱面具。古埃及人不論貧富貴賤,死后被制成木乃伊則成為了永不變更的特殊習(xí)俗。

鄭蕓菁介紹,基本步驟有四個:清理腦髓、提取內(nèi)臟、填充尸體、包裹尸體。
首先,要把尸體平躺擺放在工作臺上,先敲碎篩骨,用一特殊的金屬鉤從鼻孔伸入,在腦腔內(nèi)把腦髓攪碎,然后頭朝下,腦髓從鼻孔流出來,再從鼻孔灌入消毒液,進(jìn)行清洗消毒。
然后,用刀具在腹部左側(cè)開一刀口,取出肝、肺、胃、腸子,將其清洗干凈,用泡堿浸泡和熱樹脂處理,裹上亞麻布后放入4個卡諾卜罐。腹腔用椰酒、香料進(jìn)行處理,并用包裹材料填充,再用干燥的泡堿干貯尸體,為防止干燥過程中指甲丟失,腳趾和手指的指甲用繩包扎起來。
之后,用尼羅河水清洗干凈尸體,用樹脂浸泡的亞麻布填滿腦腔,再把腹腔中的臨時填充物取出,用樹脂浸泡的亞麻布藥袋填滿,并縫合腹部切口。鼻孔要堵塞,通常還會在眼皮下墊上亞麻布。尸體表面搽上杉樹油、蠟、泡堿和樹膠的混合物,并撒上香料,最后整具尸體用熔化的樹脂涂滿,以收縮毛孔和保護(hù)表層。
最后,還要用亞麻布包裹頭部,然后包裹軀干和四肢,每一部分包裹完畢,再用亞麻布全部纏起來,最后用兩塊非常大的亞麻布分別橫、豎包裹并打結(jié)。包裹完成后,給尸體穿上完整的壽衣。包裹每一個部位都要有僧人念誦咒語,通常還會放進(jìn)許多護(hù)身符。整個木乃伊制作完成需要70天。
人形木乃伊棺柩形象按照死者樣貌來制作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幾具人形木乃伊棺柩。鄭蕓菁介紹,這些人形木棺的形象基本都是按照死者的樣貌來制作的。
古王國時期,古埃及出現(xiàn)了第一副木棺,形似一座平行六面體房屋,上面彩繪了法老的宮殿正面。中王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仿造木乃伊形制的人形木棺。古埃及人為了更好地保護(hù)木乃伊,往往準(zhǔn)備多個木棺,有的會層層套裝,有的還增加大理石石棺。后王朝時期,古埃及人開始用亞麻布條和紙莎草紙包裹木乃伊,制成“木乃伊盒”,上面彩繪逝者生前的場景和神明形象,偶爾也會有鍍金的裝飾物。
此次展出的帕迪穆特的木棺,主人是一個祭師。棺材內(nèi)飾保存完好,描述了逝者向冥世之主奧西里斯進(jìn)貢的場景。帕迪穆特面朝著自己的木乃伊,持有一塊象形文字,象征著致敬自己。棺蓋上繪有逝者戴著假胡子的面具和烏塞克項圈,身上裝飾著衣帶的圖案。
展出的阿吉特兌彩繪木棺,有女性形象的棺蓋和裝飾著男性逝者形象的棺體組成。鄭蕓菁介紹,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這個棺蓋被二次使用過。

除了木乃伊和木乃伊棺柩,還展出了古埃及人的生活用品:亞麻布的束腰外衣、木柄青銅鏡、化妝瓶、梳子、戒指、耳環(huán)等。而現(xiàn)場展出的一雙拖鞋距今已有3500年。
鄭蕓菁介紹,古埃及男人穿短裙,女人穿到腳踝高度的緊身衣,用一條或多條帶子固定在肩部。在所有穿著中,涼鞋不可或缺,古埃及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有典型的皮帶捆扎的涼鞋。涼鞋通常是用植物纖維或皮革制成的,有時還涂上了顏色。
在古埃及王國,男人和女人普遍都使用化妝品,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被保存在小罐子或碗里。
有意思的是,古埃及人不論男女都剃光頭,平常戴著厚厚的假發(fā)。
令人驚訝的是,展出的埃及新王國時期的一個凳子,竟然采用了榫卯結(jié)構(gòu),而這個凳子距今已有3500多年。
在喪葬習(xí)俗方面,古埃及人“事死如生”的觀念和厚葬之風(fēng)方面和中國漢代極其相似。鄭蕓菁介紹,在古埃及,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一般都要陪葬。不僅陪葬物品,還會把一些小型雕像放置在逝者身旁,作為象征性的仆人,埃及象形文字稱之為巫沙布提,意為“答應(yīng)者”。

據(j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講解員鄭蕓菁介紹,古埃及人認(rèn)為,人死之后,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像太陽一樣沉入西方,墜入被稱為“雅盧”的死亡世界,并接受冥王奧西里斯的審判。
在古埃及神話傳說中,奧西里斯是埃及的一位賢明的國王,他在位時教導(dǎo)人民耕種、使用農(nóng)具、控制尼羅河水,教給人民種植葡萄、大麥,用智慧之神創(chuàng)造出的文學(xué)、數(shù)學(xué)、音樂等知識教化人民。在他治理下,埃及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他由此受到了埃及百姓的愛戴和擁護(hù)。
奧西里斯的弟弟塞特出于嫉妒將其殺害,奪取了埃及的王位。奧西里斯忠貞的妻子伊西斯找到他的尸體,祈求眾神復(fù)活了奧西里斯。奧西里斯又被塞特殺害并將尸體切成14塊,拋棄到埃及各地。伊西斯再次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回尸塊拼接完好,祈求眾神再次復(fù)活奧西里斯。眾神決定任命奧西里斯為冥世之主,主持審判死者的靈魂。
奧西里斯會用真理和正義的象征——羽毛,來判斷逝者的品德:逝者的心臟如果輕于羽毛,將被判定為正義之軀,便可輪回轉(zhuǎn)世得以永生;如果心臟重于羽毛,則意味著逝者是道德敗壞之人,靈魂便會被怪獸吞噬,使其永不超生。為了讓亡靈能夠順利到達(dá)死亡世界,古埃及人為死者隨葬《亡靈書》、眾神塑像等,祈禱眾神護(hù)佑亡靈能夠安全通過障礙重重的荒野,抵達(dá)“雅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