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部網(wǎng)

正在陜歷博展出的旟鼎
旟(yú)鼎,這件文物的名字如果沒有拼音標注,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看起來像“旗”的字究竟該讀什么。
然而旟鼎卻實實在在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十八件國寶之一,它曾和“網(wǎng)紅”文物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銀壺一起出現(xiàn)在各種畫冊上,然而隨著它的“小伙伴們”一路走紅,它卻長期藏于庫房之內(nèi),已經(jīng)停展多年。

陜歷博新展效果圖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升級改造后的陜歷博基本陳列《陜西古代文明》開展,旟鼎終于重新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然而即便如此,不懂行的人還是會匆匆掠過,直奔那幾件開展前就備受矚目的網(wǎng)紅文物。但是對于許多文博愛好者而言,旟鼎值得他們好好駐足停留和欣賞。
細看之下,旟鼎體量不大,紋飾也沒有什么特別,在陜西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它只能算是“相貌平平”,那么旟鼎的厲害之處究竟體現(xiàn)在哪?
旟鼎作為西周早期的文物,鑄于西周康王時期。上世紀70年代因為寶雞眉縣楊家村的農(nóng)民取土,而意外重見天日。
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徑56.5厘米。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谘叵嘛椄〉駹铟吟鸭y,地襯細雷紋。三足根部飾大饕餮面。雙耳外側(cè)各飾一條曲體上緣的夔龍。腹外壁及底部厚積煙跡,顯然是長期使用所致。
最重要的是,旟鼎的內(nèi)壁上鑄有4行28字銘文,講述了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本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zhuǎn)賜給了旟。旟為了感激王姜的恩德,便做此鼎紀念。

王姜何許人也?目前最流行的說法認為她是西周第三位統(tǒng)治者周康王的王后。周康王在位期間奠定了“成康之治”的輝煌,也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
也就是說在周康王治下,他既可以賞賜某人土地,同時也可以收回某人土地,因為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財產(chǎn)。

現(xiàn)存的先秦文獻中,有關(guān)西周歷代王后事跡的記載非常有限,這應該和周禮下女性從屬于男性有一定關(guān)系。
《周易》有言:“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義也?!?不難理解其意就是說,“主內(nèi)”的女人服從于“主外”的男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然而大量出土的青銅器,卻表明了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其實在西周時期,女性的地位是蠻高的。就按照旟鼎銘文上的內(nèi)容,收回土地和賞賜土地的決定,全部是周康王的王后王姜做出的。這個賜封的決定,和貴為天子的周康王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而這恰恰說明了在當時女性地位之高。
史書里一直在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卻沒有說過王后能替周天子拍板處理婚后共有財產(chǎn)。原本旟用來紀念自己獲賞的青銅器,卻刻下了西周后妃參與國家事務的信息,成為了一段珍貴的史料。
這在顛覆歷史之余,也讓后人對于西周時期女性政治地位有了新的認識。28字銘文背后所蘊含的些許女權(quán)主義色彩,應該就是這件器物最大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