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康民在縣文化館工作室修復秦俑
44年前,當臨潼西楊村村民在打井中發(fā)現(xiàn)了殘身斷肢的秦俑碎片而茫然不知所措時,他憑借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斷定其為秦代武士俑;他積極組織村民收撿散失的陶俑碎片,并對兩件武士陶俑進行了細致的拼對、粘接與修復;他所做的這一切,引發(fā)了新華社記者的關注,很快在《人民日報》的《情況匯編》上發(fā)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西楊村考古工地,他有幸成為揭開秦陵陪葬坑之謎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他就是趙康民,臨潼區(qū)博物館原館長,是他最早認定兵馬俑是文物并修復了第一尊兵馬俑。5月16日,這位把畢生心血奉獻給了文博事業(yè)的專家因病去世,享年82歲。
◎新聞鏈接
趙康民,1936年生,臨潼區(qū)博物館原館長,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陜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從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發(fā)現(xiàn)、參加、主持、發(fā)掘姜寨原始聚落遺址、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陵便殿遺址、秦始皇陵馬廄坑、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唐慶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宮、關山唐墓、明劉懋石室墓等。撰寫出版專著有《驪山風物趣話》《驪山勝跡》《臨潼縣志·文物志》《臨潼碑石》。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簡報40余篇。
深切緬懷 修復第一尊兵馬俑的人
“2018年5月16日,正當“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緊張籌備之際,驚聞臨潼區(qū)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民先生仙逝噩耗,作為與先生共同為秦兵馬俑考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博物館)建設戰(zhàn)斗過的秦俑人,我們深感震驚與悲痛!”5月2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發(fā)布的“深切緬懷趙康民先生”一文中這樣寫道:趙康民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發(fā)現(xiàn)和認識秦兵馬俑的人,同時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fā)掘的拓荒者之一。
在上世紀50年代,像趙康民這樣的老牌高中生已經算得上是文化人了,再加上他能寫善畫的特長,在十里八鄉(xiāng)是難得的人才。1961年,趙康民有幸被“伯樂”發(fā)現(xiàn),被舉薦到縣文化館工作,負責文物考古兼美工的工作。這次工作調動使趙康民成為陜西縣級文博事業(yè)的第一代開拓者。1974年,臨潼時逢大旱,各地興起打井澆地、抗旱保苗的生產熱潮。有一天,趙康民接到晏寨公社抓農田水利生產的干部房樹民的匯報,說他下村檢查打井工作時,發(fā)現(xiàn)西楊村村民打井出來的土里有陶片,這些陶片可能是文物。趙康民一聽,當即放下手頭的工作火速趕到現(xiàn)場。
趙康民被打井現(xiàn)場的場面驚呆了,在打井工地上到處可見陶人的頭、身、肢和殘片,還有許多灰黑色的整磚,偶爾還能找到一些銅箭頭。再看井口,明顯是一座陪葬坑,南壁保存較好,東壁兩行通縫磚尚存,井下鋪地磚仍在,井筒北、西兩壁殘俑半露?!斑@很可能是秦代的遺物,與秦始皇陵有關。”趙康民隨即雇來村民,將陶片收攏,裝了整整3架子車送回博物館進行拼對、粘接。
“連續(xù)三天,終于粘起兩個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戰(zhàn)袍,腰間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兩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痹谮w康民撰寫的一篇《秦始皇兵馬俑發(fā)現(xiàn)始末》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當時回鄉(xiāng)省親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wěn)聞訊前來博物館觀賞,他為趙康民修復的陶件感到十分震驚,當即對趙康民進行采訪,很快在《人民日報》的《情況匯編》上發(fā)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進而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從此秦始皇龐大的地下軍團的序幕被徐徐拉開。
如果沒有他的發(fā)現(xiàn) 兵馬俑或許還在沉睡
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西楊村考古工地,趙康民與袁仲一、屈鴻鈞、崔漢林等人有幸成為揭開秦陵陪葬坑之謎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此后一年的時間,考古人員基本摸清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的范圍、形制結構和內涵。1976年4月23日,在一號坑東端北側發(fā)現(xiàn)二號坑,東西長96米,加上兩端坡道,總長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深5米,總面積6000平米,平面呈曲尺形。同年5月11日,在一號坑西端北側發(fā)現(xiàn)三號坑,平面呈凹字形。
1979年10月1日,秦兵馬俑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三個俑坑相繼得到發(fā)掘,其中,秦俑二號坑的考古發(fā)掘還開創(chuàng)了集考古、保護、展示于一體的新模式,獲得國家文物局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一等獎。此后,考古工作逐漸由俑坑擴展至整個秦始皇帝陵園,“銅車馬陪葬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青銅水禽坑”等也相繼進入人們視野。
寒來暑往,趙康民在文博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年近古稀之時,仍牽掛著臨潼博物館的發(fā)展,每天上午他都要步行三四里地來到秦俑館里,以文物專家、顧問的身份,坐在他當年修復的幾尊秦俑面前,向觀眾講述秦兵馬俑發(fā)現(xiàn)的過程,解答觀眾關于秦兵馬俑發(fā)掘中的相關問題。有人曾直言不諱地問他:“館里給報酬嗎?”“沒有。”他回答,“能為臨潼的文物旅游事業(yè)做點事,為觀眾做些服務工作,是我無悔的選擇。”
“秦兵馬俑陪葬坑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翻開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氣勢恢宏,陣容龐大的秦兵馬俑,是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昭示著中華文明光輝燦爛的華彩篇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試想,如果沒有像趙康民先生這樣一批早期考古工作者的傾情關注與無私努力,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或許現(xiàn)在還依然沉睡地下?!痹谇厥蓟实哿瓴┪镌喊l(fā)布的“深切緬懷趙康民先生”一文中寫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業(yè)績,與像趙康民先生這樣一批早期拓荒者的辛勤勞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梢韵胂?,在上世紀70年代,在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他們甘于清貧、攻堅克難,含辛茹苦、克己奉公,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使秦兵馬俑在這片荒涼、貧瘠的土地上綻露出昔日威武雄壯的風采。
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