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而唐獻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的走獅、天鹿,乾陵的蹲獅、翼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視作中國古典雕刻的典范,是中國陵墓石刻的一個高峰。作為“三百里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館”,唐十八陵石刻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近日網(wǎng)絡上有關唐陵石刻遭“洗澡”的報道,引起網(wǎng)友的極大關注。許多讀者、專家學者也紛紛打電話詢問。那么,唐陵石刻的保護現(xiàn)狀到底如何?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氣勢宏偉的唐代石刻真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連日來,本報記者前往數(shù)座唐陵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
調(diào)查:石刻文物保存現(xiàn)狀堪憂
唐十八陵主要分布在我省關中渭河以北的咸陽市和渭南市境內(nèi),東西相距150公里,以唐長安為基點,形成一個102度的扇面,堪稱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跡。位于富平縣境內(nèi)的元陵、定陵、章陵、簡陵和豐陵,均屬“依山為陵”,雖不屬同一條山脈上,但基本在同一線上,綿延40多公里。2001年,富平的5個唐陵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12日,記者驅(qū)車趕到位于富平縣曹村鎮(zhèn)陵前村北的唐順宗李誦豐陵。豐陵所在山叫虎頭山,系金甕山東南的余脈?;㈩^山向東地形逐漸降入平原,當?shù)厝罕姺Q其為一臥虎形,能看出虎頭、虎腿、肚臍等?!芭?,要尋那個石頭六棱碑子,車開不上去,得走小路才能行?!痹诋?shù)卮迕竦闹敢?,記者穿過山間一段塵土飛揚的羊腸小道,終于在一處栽種花椒樹的農(nóng)田中找到了被當?shù)厝朔Q為“六棱碑”的華表。這件位于陵園神道南頭的華表直徑約80厘米,迎風的一側(cè)侵蝕嚴重,一道裂縫自上而下貫通整個華表,最寬處約6厘米,無孔不入的雜草也扎根到華表底部裂縫中。慶幸的是,華表背風一側(cè)保存狀況良好,線刻花紋圖案清晰可辨。
“西邊的華表遭雷擊,中間裂了口子,頭掉下來,半埋在地里;東邊的華表倒了,埋在地下。‘文革’期間,清朝立的墓碑被掀倒,斷成兩截。后來縣上派人把墓碑粘上,重新立了起來?!痹诹昵按宕迕窭宵h的記憶里,華表以北,除了見過清朝陜西巡撫畢沅書寫的石碑,再沒有見過其他石雕。
當天下午,記者輾轉(zhuǎn)來到唐元陵看到,泛黃的麥田中一尊石刻翼馬孤獨地守望著帝陵?!昂芸上В眈R的尾部和底部石座已經(jīng)破損?!备黄娇h文物旅游局文博股股長井增利告訴記者,唐代帝陵建成以后,各朝各代斷斷續(xù)續(xù)也設有一定的管理機構,但是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自然、人為破壞,目前唐陵地面建筑已遭到嚴重破壞,大多已蕩然無存,如今只留存了一批陵墓建筑遺址和大量珍貴的石刻。由于長期遭受著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大部分石刻保存現(xiàn)狀堪憂:表層物理、化學、生物風化明顯,不少石刻有貫穿性裂隙發(fā)育;還有少量石刻半埋在地下,或歪斜、或斷裂、或移動原位,長期未得到妥善保護。特別是近代以來,由于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唐陵石刻和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也在不斷被周邊農(nóng)民的生活、生產(chǎn)活動所擾動、蠶食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