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靖邊紫花苜蓿:高原上的致富“神草”
陜西傳媒網記者 馬磊 武康樂
7月26日,“陜藏情·阿里行”采訪團抵達阿里地區(qū)噶爾縣,在昆莎鄉(xiāng)見到了被當?shù)夭刈逋Q為“神草”的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由陜西援藏干部從榆林靖邊引進,短短十年間,種植面積由50畝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27000多畝,種植區(qū)域也由昆莎鄉(xiāng)延展到扎西崗鄉(xiāng)、左左鄉(xiāng)等地區(qū)。由于紫花苜蓿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俱佳,可連續(xù)收割多年,被當?shù)厝罕姺Q之為“神草”。
噶爾縣草場原本稀薄,一旦遇到暴雪,牛羊常因缺乏草料而凍死、餓死,使農牧民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如何解決飼草問題,成為當?shù)攸h委和政府關注的焦點。昆莎鄉(xiāng)黨委書記王建成告訴記者,一只羊每年能吃掉84畝天然草場,而一畝紫花苜蓿的產草量同樣可以讓一只羊吃一年。陜西第四批援藏干部、時任噶爾縣委副書記的溫江城決定引進能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優(yōu)質牧草,并從陜西靖邊請來了種草專家韓俊文,正是他的到來使紫花苜蓿遍布在高原戈壁灘上,由游牧民組建的噶爾新村,也變?yōu)榱烁辉4濉?/p>
韓俊文現(xiàn)在是噶爾縣林業(yè)局局長,2005年3月他作為技術聘用人員,從陜西省靖邊縣來到噶爾縣昆莎鄉(xiāng)。與他同來的另一位技術員因為不能適應高原環(huán)境還沒有到達阿里就返回了。“當時站在昆莎鄉(xiāng)的地頭,看到的土地,多半都是石頭、沙子,土層又薄,這讓我失去了信心,堅持待了一個月后,我萌生了退意”,韓俊文對記者如是說。
經過幾天的糾結,特別是在溫江城的耐心挽留與勸說下,韓俊文最終決定留下來,并在幾乎為荒地的50畝青稞田上開始人工種草的試驗?!爱敃r由于地區(qū)農牧局經過試種紫花苜蓿后得出海拔4000米以上不適合種植苜蓿的結論,因此我們當時在50畝試驗田里試種了5大類26種牧草。”韓俊文說,“試種后發(fā)現(xiàn)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魯梅克斯等品種越冬性好,適應性強。”
由于紫花苜蓿營養(yǎng)價值高,因此,韓俊文最終選定了紫花苜蓿。2005初,昆莎鄉(xiāng)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誕生了。隨后,韓俊文從內地購買了種子、地膜、化肥、農機具等所需物品,還帶來了技術人員。他們進行了林木、蔬菜、農作物、牧草類等25個品種的實驗。
2007年,在溫江城的強力推動下,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從小到大,種植工作走上正軌,然而韓俊文的聘用期滿了,他本可以回陜西與家人團聚,但他最終選擇留在這片戈壁上。隨后幾年,當?shù)卣懤m(xù)引進了幾批奶牛,如今噶爾新村共有370多頭奶牛,做到了戶戶有奶牛。
“紫花苜蓿一年播種,十幾年收獲,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改善了生態(tài),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韓俊文說,每畝紫花苜蓿能賣1200元,奶牛養(yǎng)殖戶年均純收入可達1.3萬元至2萬元,多余的牧草還可以出售創(chuàng)收。噶爾新村村民米瑪家現(xiàn)在有5頭奶牛,紫花苜蓿種植面積達40多畝,米瑪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光賣多余的苜蓿一項年收入就過萬,更不要說還有5頭奶牛的乳制品收入。
“十年前的荒地現(xiàn)在變成了綠洲,尤其到了夏天遍地都是紫花”,韓俊文說,2005年昆莎鄉(xiāng)只有4臺拖拉機,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和拖拉機,還有一些先富起來的農牧民開上了小汽車。
?。ň庉嫞簑sx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