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一扇老式雕花木門,將這間古色古香的工作室一分為二。
凌亂的工作臺上,一只黑釉茶盞,碗口缺了一塊,38歲的師傅韋原原用一片銀質(zhì)的荷葉作為包口,小心翼翼補在缺口處。兩個徒弟在里屋,一把青花瓷壺斷了壺嘴,兩人正打磨一塊形狀契合的木胎,準備作為骨架補上去。
師徒三人正在進行的工作,分別被稱為鋦瓷和金繕。前者是一種流傳千年的的瓷器修復技藝,后者則屬于漆藝的范疇,就難度而言,兩者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一件件待修復的瓷器古物仿佛穿越時空一般,在這里交匯,那些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通過年輕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有了傳承和重生。
兩年帶出22個徒弟
從2017年算起,兩年來,“帶徒弟”的經(jīng)歷讓韋原原有了一個很深刻的感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傳統(tǒng)藝術,尤其是傳統(tǒng)手工技藝。”
兩年來,22個徒弟相繼從這間工作室走出去。他們大多是高校學生,也有剛工作的白領、企業(yè)員工。一個相同之處是,他們都喜歡傳統(tǒng)文化,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實,想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中找到思考、自省的機會。
這與韋原原的初衷是一致的。韋原原是西安臨潼人,喜歡書法、金石、收藏,尤其癡迷瓷器。2004年,韋原原大學畢業(yè),因為學的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yè),他被分配進入外地一家國企工作。
在所有人眼中,這份工作體面而穩(wěn)定,薪酬也不錯,但韋原原則有著更高的追求。利用工作閑暇,他開始自學文博方面的知識,尤其偏愛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手藝,以此為手段來研究。周末時,他甚至在古玩市場擺起了地攤,用淘來的心儀寶貝,與藏友們彼此交換、互相學習。
這個過程,也是韋原原最早接觸到鋦瓷和金繕的淵源。工作9年后,他辭職回到西安,開始下決心研究古代器物的修繕,“西安是我的故鄉(xiāng),文化底蘊深厚,在這里很容易找到相同喜好的人,回到這里,我可以有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p>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諸如鋦瓷、金繕等傳統(tǒng)技藝,仍然屬于小眾性的愛好,大家對此的關注度不高,認識也滯后。近年來,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不斷繁榮點燃了人們對中華悠久文化、厚重歷史的熱情,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傳統(tǒng)的魅力、手工藝的魅力。
“這是一種屬于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這種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不會過時。”韋原原認為,傳統(tǒng)文化需要現(xiàn)代表達,“其表為修復之藝術,其內(nèi)乃圓容之人生。”
“我想把它當成事業(yè)去做”
與單純的興趣愛好不同,如果要進行專業(yè)的研究,并希望以此為生,韋原原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
查閱古文獻、去博物館看實物、閱讀專業(yè)書籍是一個渠道,最重要的應該是找到專業(yè)的師傅。2013年,韋原原一位賣玉器的朋友托他去一趟成都,幫忙給一位四川的客戶送貨。
開車到了成都后,韋原原發(fā)現(xiàn),這位客戶從事玉器收藏多年,同時也是頗有名氣的鋦瓷師傅,他當即提出想拜師學藝,對方有些不敢想象,“你,可以嗎?”
這樣的遲疑,一點都不夸張。實際上,我國用以修補陶瓷的傳統(tǒng)方法就是鋦瓷,所謂“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講的就是這種手藝。由于在瓷器上的打孔難度非常大,對手上功夫的要求就頗為嚴苛。
鋦瓷分為粗活和秀活,粗活就是為普通人家破碎的日用瓷器修補,通常被稱作錮爐匠。另一類秀活,是專為達官顯貴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鋦釘考究,紋飾與所修瓷器搭配,使鋦瓷變?yōu)槠浦星罅⒌氖炙?,從而興起了“鋦活秀”。
“相信我。”韋原原和對方聊起了自己收藏瓷器的心得,以及對古器物修繕的認識,“過去都是默默摸索,現(xiàn)在我想把它當成事業(yè)去做?!?/p>
這趟原計劃兩天就可以往返的“送貨之旅”,讓韋原原在成都停留了半個多月,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也感動了對方——待韋原原返回西安,這位師傅又給他介紹了另一位定居杭州的金繕師傅。
金繕從字面上講,就是以金修繕,利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在漆的表面敷上金粉或貼上金箔。
韋原原曾見過金繕的照片,喜歡但不了解其做法,在他看來,用最貴重的金屬去修補殘缺、放大殘缺,表達的正是一種面對不完美時的坦然,成全一顆惜物之心。韋原原當即決定去杭州,登門拜訪這位師傅,學習半年之后,又去了北京、上海學習,將傳統(tǒng)的技藝章法加入現(xiàn)代設計元素。
“守護傳統(tǒng),守正創(chuàng)新”
“不同朝代的器物,烙印著那個時代的痕跡,本身就是傳統(tǒng)文化脈絡的傳承?!背两渲兄?,韋原原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古代藝術品之美,在他看來,修復不僅僅是簡單的“缺肉補肉”,還需要在器型、重量、釉色、聲音甚至是使用痕跡上符合審美要求。
他認為自己不僅是個“手藝人”,更應該成為擇一事終一生的“守藝人”,“守護傳統(tǒng),守正創(chuàng)新?!?/p>
2014年,韋原原在西安開了自己的工作室,與別的文玩工作室不同,這里除了日常的商業(yè)修復之外,至今還沿襲著古時的師徒制:由韋原原當老師,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常識普及、保護修繕中。
23歲的女徒弟胡思涵在這里學藝一年多,昨天她向記者坦言,很多學校缺乏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美術課也往往被大家忽略,一年多的學習,她的內(nèi)心找到了一種平衡點,這種平衡點就是不受物質(zhì)或名利干擾,心無旁騖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胡思涵是漢中人,就讀于西北大學美術專業(yè),每逢周末來上課,喜歡將自身積累的審美運用到金繕的過程中,也常常能感受到手中器物的制造工匠手藝之高超,“中國古代工匠有非常高的美學追求,他們不像西方雕塑家對人體骨骼理解深刻,但做的東西有風骨。”
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一池春水”
時間在這里是另一種定義:慢、安靜、不偷懶。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日復一日,這群年輕人獲得的是日常語言所不能描述的模糊又高級的快樂感。
25歲的崔潤喆是胡思涵的師兄,崔潤喆上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編程專業(yè),畢業(yè)后去了北京工作,因為父親喜歡收藏和茶道,自小耳濡目染,崔潤喆對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藝、古物情有獨鐘,決定回西安學習器物修復。
對崔潤喆來說,修復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用以研究古代傳統(tǒng)文化極好的切入口,“手工是對時間的尊重與敬畏,這項技能會訓練出一種專注度?!贝逎檰凑f,專注度會使你此后無論做什么都能靜下心,會很細致,哪怕是極不起眼的事情也愿意追求極致。
下個月,崔潤喆就該“出師”了,他的新職業(yè)也是器物修復,新的門店早就選好了,屆時他也會成為一名師傅,他相信,只有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一池春水”。
回憶自己的學藝之路,崔潤喆總結了一句話,“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吃得了苦。”
本報記者 宋雨 實習生 宇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