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打地基開始,潘祝娥便在上課之余到工地上四處看看。如今,榆林市佳縣通鎮(zhèn)前呂巖村小學的新校舍大框已經(jīng)蓋好,只差門窗和內部粉刷了。潘祝娥仿佛看到,不久后孩子們在嶄新校舍學習的情景。每每想到此,潘祝娥就止不住眼眶發(fā)熱。她對自己在三年前選擇重新開辦這所關閉多年小學的決定而感到欣慰與驕傲。
為了學生辭職回鄉(xiāng)辦學
1986年出生于佳縣農村的潘祝娥,2004年畢業(yè)于綏德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便從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榆林市定邊縣白泥井愛心小學和佳縣朱家洼小學作為民辦教師從教9年。
“我丈夫的家是佳縣通鎮(zhèn)前呂巖村,村小學關閉多年,每次回家我總能看到村上的一些孩子由于沒地方上學在家勞作?!痹谂c家人商量后,她辭職回到呂巖村,最終通過努力,潘祝娥借到了一孔適宜作為學校的窯洞。她拿出多年的積蓄5000元,為學校添置了簡單的桌椅板凳,購買了一塊黑板和幾包粉筆,向村委會借來了一臺老式電腦、一臺打印機和一個音響,學校就這樣開起來了。那一年,她27歲。2014年,前呂巖小學開學了。面對7雙求知的眼睛,潘祝娥不敢有一絲懈怠。除了睡覺的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她都待在學校。
為了學生變身“百科全書”
“在農村教學,你不能只專于一門課程,你要當孩子們的‘百科全書’?!迸俗6饘⒆约杭抑兴械恼n外讀本拿到學校,又動員孩子們把課外書拿到學校,建立了一個讀書角,并制定了讀書計劃。一學期下來,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明顯提高,知識面也得到拓展。除了主課,潘祝娥同時為孩子們開設了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課程,讓孩子們學到了課本以外更多的知識。
“要教好孩子們,首先自己必須會,但對于這些課程我完全是個外行?!蓖ㄟ^打聽,潘祝娥得知離家十公里遠的鎮(zhèn)上有一個專門針對兒童的美術培訓班。每周周六、周日,她都要騎著自行車去學畫畫,然后在美術課上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教給孩子們。
如今的前呂巖村小學不僅成績出眾,孩子們也是多才多藝。同時,潘祝娥也沒放棄自考,并取得了大專學歷。
為了學生省吃儉用
2015年學校的孩子增加到13人,班上來了好幾個幼兒園的學生。潘祝娥的專業(yè)是小學教育,對于教育幼兒園孩子有些吃力,她聘請了一位專業(yè)的幼兒教師,并將自己作為民辦教師每年7500元的工資發(fā)給這位老師,而她兩年來未有一分工資。
兩年多,潘祝娥一直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她的所作所為得到了學生、家長的愛戴,同時也引起了鄉(xiāng)、縣、市教育部門的重視。2016年,榆林市政府決定為前呂巖小學重蓋教室。面對這一切,潘祝娥發(fā)自肺腑地感激,“我會用實際行動回報這些愛心,我會同孩子們一起進步成長,給彼此插上一雙翅膀,讓我們一起飛得更高更遠?!?/p>
文/圖本報記者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