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榜樣》創(chuàng)作的思考
2013年6月,西安美院畫室。
這是一個夏日的下午。
面對畫案上幾幅勾勒的相當具體的創(chuàng)作小稿,我陷入了沉思。
這是為十二屆國展而準備的:
《荷塘月色寒》、《回家》、《家住山那邊》、《正月里》……
這些小稿要么唯美動人,要么場面轟烈,要么溪水花香,要么鄉(xiāng)土塬情……,每一幅都是嘔心之作,但這又都似乎距國展的感覺還差著那么一點。
我想到,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一定是要和民族精神相對接,要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相對接。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要表現(xiàn)個人的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以作品調動人民的情感、調動社會情感、時代情感,如果藝術作品中缺失了這樣對時代精神的思考和對文化傳承的擔當與責任,藝術家的個人藝術表現(xiàn)和個人風格語言都會是空談。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之所以得以傳承,與之民族精神的注入息息相關。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開去,畫好了就是對民族精神思考的表現(xiàn),畫不好只能落于蒼白的藝術形式之中,那么,藝術創(chuàng)作其真正的核心就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別樣只是完成了對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體驗,而以作品中的對民族精神的關注和承載以喚起民族情感、人民情感為核心精神的駕馭,這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正內涵……>>>詳細
楊季散文欣賞:淡去
“拂面東風,雖然料峭終寒輕,帶花折枊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燈。不是東園,有些殘雪,先去踏青!
宋代吳踞這首短詞勾起我陣陣的蕭濛的心緒。
順著窗外看去,湖面的冰已消融,樹木依然茫然透著不易覺察的生氣,“楊柳依依,蒹蕸凄凄”。長長冬日帶來的那種飄渺,彌漫在內心,引起不斷的遐想。
也許是以往那絢麗的場面太過撩人,以至此時的我久久徘徊在那宜人的陽光里。順手拿過一張四尺紙,毫無把握的開始勾勾畫畫,那種莫明的誘惑時時的煎熬著我的經驗,剩下的就只有了邂逅的感嘆。
當畫面已是水墨淋漓,時間已過去了幾個小時。朋友見到這幅畫,贊譽著筆墨靈動和用線的帥氣。
其實我并沒有在意這線條和筆墨,雖然畫面充滿了飛舞的筆墨和率性的線條,我并不是為“靈動筆墨和帥氣線條而做畫”。我更注重畫中我拼命去營造的那種“人向亂荷中去,花氣雜風涼,滿般香!薄白砝锱P花心,擁紅衾!庇迫灰饩。
我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畫到濃處,只問來處,不問出處”。是想說,當把閱歷滲融在感覺里,把能力透化在表現(xiàn)里,一切均在不刻意、不經意,一切又都在刻意和經意之中。
閱歷而不世故,素樸而不幼稚,感性中不斷的淡去理性,這就是我想說的……>>>詳細
楊季散文欣賞:清風有月
窗外的雨漓漓的下了一天了,到處都是濕漉漉的,雨聲和著風聲一陣緊似一陣,一點也沒有想停的意思。我懶懶的從藤椅上抬起身,看一眼順著窗子流淌的雨水,不禁嘆到:“一場秋雨一場寒啊!”回想著剛才夢里的情景,心里緊緊的象是被一只無形的手揪著。
墻角里飄過來淡淡的江南古曲小調,我走到畫案前,看著沒有完成的畫作,拿起筆又放下,竟然無法從剛才的夢境中擺脫出來,于是放下筆,走到窗前,看著雨霧中的街景,眼前漸漸浮起夢里的情景:
云在身邊飄來飄去,對面坐著好友釋言和尚,釋言抬手攬住一片云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你可知其中三昧否?”
我沉思良久“和尚,你是想說云在青天而不礙行,海水入瓶又覆海水對否?正所謂無為是有為,無心皆是佛,菩提無樹,明鏡無臺?!”釋言一笑說:“大意是對了,但你可知一沙可見世界,一葉可造浮屠,大千世界之大,你可在哪里?”
“我在哪里?”一句話如五雷轟頂,心中不竟大起波瀾,久久不能平覆,“我在哪里?”我心里一直在問。釋言抬手一推說:“回去好好想想吧!”這一掌竟然把我推醒,看看左右哪里有什么釋言和尚,只是窗外的雨還在下,街上行人依然匆匆……>>>詳細
西安市優(yōu)秀中青年簽約畫家聘書
獲獎
收藏證書
參展證書
獲獎證書
獲獎證書
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