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境內(nèi)隔黃河西望吳堡石城。本報通訊員 慕明媛攝

  9月27日,記者從吳堡縣城出發(fā),順著沿黃公路向東而行,不過三五分鐘車程,便來到素有“華夏第一石城”之美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堡石城腳下。駐足抬頭仰望,但見崖如刀削,壁立千仞,墻似盤龍,城入云端。

  再向北行1000多米,便是吳堡石城之甕城門口。

  吳堡石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建筑歷史久遠、文物價值極高的“中國第一石頭城”。它三面環(huán)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宛如銅墻鐵壁,故有“銅吳堡”之稱。

  1 千年時間建成的“銅吳堡”

  吳堡石城占地10萬平方米,城墻周長1225米,城墻高6米至10米,寬2.6米至7.5米,城墻里外均用青石包砌,中間黃土夯筑,城墻依山就勢,蜿蜒曲折,龍盤虎踞在吳山的山頂上。石城東西兩面均為百丈懸崖,北有吊橋與后山相連,南有“官道”通往今縣城所在地——宋家川。石城共有城門五座:東曰“聞濤”、北曰“望澤”、西曰“明溪”、南曰“重巽”,唯甕城門名曰“石城”。

  石城始建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據(jù)《宋史·夏國傳》記載,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大將李克睿攻破石城,“斬首七百余級,獲牛羊千計,俘寨主侯遇以獻,累加檢校太尉”。由此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石城就已頗具規(guī)模,但各種資料始終未見石城始建城墻之文字記載。從石城內(nèi)外、山上山下發(fā)現(xiàn)的許多石刀、石斧等文物來看,石城建城應有三四千年歷史。目前,石城仍用水困難、交通不便,過去千百年間吃水應該更困難、交通應該更不方便。且城內(nèi)無耕地可種,人們之所以在這里居住和生活,主要是因為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據(jù)《吳堡縣志》記載,自金正大三年(1226年)起,石城便一直是吳堡縣治所在地,直至1936年吳堡縣治被國民政府撤離,石城作為吳堡縣城長達710年之久。

  甕城門西側(cè)數(shù)十米處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寫有“大明山西澤州節(jié)判張公神道碑”幾個大字,該墓始建年代不詳,完工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張公下葬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1980年夏,縣文物部門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始知該墓為一座規(guī)模宏大、形同石窟的墓葬,石窟全部由人工用錘鏨打鑿而成,旁邊還有一個空位。據(jù)專家研究,此類型墓葬在陜北地區(qū)實屬罕見。

  石城南街石砌道路。本報記者 趙波攝

  2 遺存物件見證石城滄桑歷史

  進入甕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通高大氣派豪華的巨大石碑,碑的正面用篆字刻著“重建關王廟記”幾個大字。該碑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據(jù)碑文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于久旱無雨,縣令張士杰遂會同教諭姚舜德和退休官員張澍等跪立在甕城內(nèi)已毀棄的關王廟前祈雨,天遂人愿,全縣喜降甘霖,于是縣令刻立了這通石碑記述此事。奇怪的是,該碑正面字跡工整,而碑陰面的文字,無論大小,大多嚴重傾斜,此間寓意,令人不解,成為石城“十大不解之謎”之一。

  進入南門,只見城門洞高十余米,寬四五米,東西兩壁,彈痕累累,這是日軍炮擊石城時留下的證據(jù)。1938年2月,日軍侵占了黃河對岸柳林縣軍渡、郝家津等村,并企圖進犯陜甘寧邊區(qū)。日軍在山西境內(nèi)多個山頭設立了炮陣地,經(jīng)常炮擊石城,城內(nèi)許多古建筑毀于炮火。

  沿著南門內(nèi)的“馬道”走到南門洞頂,原有的城門樓早已不復存在,旁邊原有的魁星樓和甕城內(nèi)的關王廟只剩殘垣斷壁。據(jù)統(tǒng)計,石城現(xiàn)有獨立院落42處,石窯洞220多孔,石城以文廟為中心,分別有東、西、南、北四條街道,通往各個城門口。沿東街西行,便進入了石城里保存較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王思故居”,其創(chuàng)建人王思,世居石城,曾官至四川布政司右參政,告老還鄉(xiāng)后修建了這處四合院,這里分為前院、后院。前院西側(cè)窯洞供長工、短工居住,東側(cè)有牛棚、馬圈、石碾、石磨;后院為典型的“明三暗二廂六倒五”四合院建筑,后院內(nèi)西廂窯里有暗道通往后院外濃密的樹林里。

  順著石砌坡道行至城內(nèi)制高點——縣衙所在地,大堂、二堂、三堂已毀,唯有過堂和監(jiān)獄舊址尚存。據(jù)資料記載,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始,原縣衙大門口一直立有一塊碩大的石碑,名曰“三事箴碑”,碑上刻有“清箴、慎箴、勤箴”之警句??h衙大門左右兩側(cè)各放置有一塊木牌,其上分別刻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彰顯著“為官之道”。

  再向北行,便來到了神奇的澇池。澇池在十年九旱的陜北地區(qū)遍地都有,本不稀奇,這個澇池在石城也只是一個較大的積水池而已,雨小蓄水,雨澇則從近處的水洞流至城外,保護著石城免受缺水和雨澇之苦。澇池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千百年來池中雨后每有積水,便會有蚌出現(xiàn),其大小如拇指蓋,遍布水池內(nèi)?!皾吵刂觥背蔀槭堑挠忠粋€不解之謎。

  精美的石雕。 本報記者 趙波攝

  3 石城有位“最后的守望者”

  石城有“東北”“西北”兩座角臺。站在東北角臺上,山下原規(guī)模宏大毀于清咸豐年間的水寨遺址一覽無余。角臺下雜草叢生,深過腰間,隨便吶喊一聲或扔一小塊石頭下去,便會有兔子奔跑或有山雞、鴿子等飛出。

  東北角臺西邊的院子里住有石城“最后的守望者”——王象賢老人。王象賢年過九旬,對石城感情至深,雖年邁仍不肯離棄石城。

  王象賢居住在一間略顯破舊的窯洞里,這里家具簡單但擺放整齊。“王老的精神頭十足,好像不知疲倦一樣。”吳堡縣石城管理所所長慕生樹告訴記者,王象賢雖然是一個人居住,但作息起居依然很規(guī)律,而且還經(jīng)常給來這里參觀的游客講解古城的歷史。

  “石城之所以叫‘銅吳堡’,其實是出自陜北的民謠‘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就綏德州’。應該是為了表述‘吳堡石城’的銅墻鐵壁,才有了這樣的描述……”說起石城歷史,王象賢如數(shù)家珍、滔滔不絕。

  慕生樹介紹,王象賢在77歲時開始撰寫《吳堡古城春秋》,并且四處奔走,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考證史實。歷經(jīng)兩年后終于成書,并向游客免費發(fā)放。

  石城的殘垣斷壁。 本報通訊員 慕明媛攝

  從王象賢老人的居所一路前行,就來到了以前有名的商業(yè)街。現(xiàn)置身其中,仿佛能聽到千百年來商家買賣貨物的吆喝聲……商業(yè)街再往南行,東側(cè)便是私塾、縣官府邸和薛家大院,西側(cè)是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廟所在地。此處也是石城的城中心所在地,類似西安市的鐘樓。

  沿著南大街向南行走,西側(cè)依次是王家大院、女校、李家大院、營房、農(nóng)貿(mào)市場,東側(cè)則依次為興文書院、石城開發(fā)保護所、石城小學等建筑。

  南大街石院落大門。 本報記者 趙波攝

  興文書院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榆林市“四大書院”之一,早在1926年夏這里就誕生了中共吳堡縣第一個黨支部,也是吳堡縣最早的縣委所在地。吳堡縣的許多仁人志士正是從這里開始了自己人生歷程。

  從南大街南頭再次登上城墻向西行走,腳下城墻蜿蜒,溝里流水潺潺,中間壁立千仞,俯視之,讓人膽戰(zhàn)心驚,比東段城墻更加險峻。站立西門洞頂,向溝底望去,但見懸崖峭壁、山路彎彎,幾近直上直下,那是石城人賴以生存的挑水之道;向東回望石城,樹林深處有“苦井”,那是千百年來石城被圍之后人們賴以生存的水源;向南遙望,半山腰的“環(huán)山抱水”石刻彰顯著石城的險峻,黃河岸邊的“逝者如斯”石刻似在訴說著石城數(shù)千年的歷史。

  沿佳吳公路向東望去,在夕陽的映照下,石城金碧輝煌,而全城星羅棋布、錯落有致的石窯洞、石院墻、石門墩等,把石城雕琢裝扮成了一座璀璨而精美的“石藝博物館”,令人流連忘返。

  悠悠的吳堡石頭城在歷史的長河中用其滄桑的歲月譜寫了一曲曲動人之歌,供南來北往的人們低吟淺唱。

  甕城城門石匾。本報記者 趙波攝

  記者 趙波 通訊員 慕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