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長葛養(yǎng)父母家,到陜西渭南親生父母家,只有456公里的路。為了回家,37歲的孫儉用了34年。

  今年4月17日,在眾人的簇擁下,孫儉終于見到了親生父母。一時間,雙方擁成一團,淚如雨下。哀嚎聲、鼓掌聲、歡呼聲、鞭炮聲此起彼伏。

  見面后,父子倆頗為激動。他們告訴上游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終于等來這一天,這么多年的尋找,再苦也算值了。

  然而,細數(shù)34年的過往,周遭的人和事改變了太多。即使是在外人看來,這條尋親路也不平凡。

  ▲4月17日,陜西渭南,被拐34年后,孫儉抱著自己的兒子回家。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

  “一袋煙的功夫,我把兒子弄丟了”

  一切的緣起,發(fā)生在34年前。

  1987年10月18日,老潘家的兒子丟了,急得老潘直跺腳。一時間,家里、村里能找來幫忙的人都叫上了,眾人紛紛外出尋找。

  老潘記得,當時,他幾天沒合眼,騎著自行車繞著縣城漫無目的地找了幾天,也始終尋不到兒子任何蹤影。

  直到老潘的身體實在扛不住了,連扶自行車的力量都沒有時,他才確認,自己真把兒子給弄丟了。

  老潘的家,在陜西渭南華縣(如今為華州區(qū))東周村。多年來,老潘曾無數(shù)次向外人講述過兒子丟失的過程。

  老潘兒子叫潘鐵山,小名山山,1984年9月6日出生,丟失時,身高不足1米。

  山山丟失那天,是1987年10月18日。那天,老潘的母親過生日。

  當天一大清早,老潘騎著自行車帶著山山去給母親過壽。出事前,山山在父母家院外玩耍。老潘記得,自己“一袋煙”的功夫,山山就不見了。

  起初,老潘還在思量,是不是因為自己此前訓斥過兒子,兒子跟自己慪氣,跑了。

  為此,多年來,老潘始終自責,“我當時就不該吼娃,都是我把娃給弄丟了?!?/p>

  山山的丟失,讓這戶農(nóng)家陷入巨大悲痛。

  由于接受不了這一切,老潘的妻子幾乎天天在家哭泣。老潘記得,妻子數(shù)次哭暈,被人救醒后,又繼續(xù)哭。如此反復,嘴里還始終不停喊著山山的名字?;蛟S由于傷心過度,此后,妻子的行為開始變得越發(fā)古怪。

  老潘說,山山丟失后,他們家已無法恢復如常。他也不知能做什么,只能拿著油印的“尋人啟事”,和女兒騎著自行車分頭沿著路去張貼。

  在他看來,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打消他對兒子丟失的懊悔。

  很多次,老潘幻想著有人看到“尋人啟事”,能把山山給他送回來。但在那個缺乏通訊的年代,老潘發(fā)出的“尋人啟事”上,連個電話都沒有,更無人跟他聯(lián)系。

  老潘記得,有時,新貼的“尋人啟事”很快被人撕掉。他能做的,繼續(xù)貼上新的。

  每聽說誰家得了一個兒子,頭上有一個“旋兒”,老潘都忍不住想去瞧一眼。多年來,他收獲信息不少,但結果,每一次都讓他很失望。

  ▲4月17日,陜西渭南,被拐34年后,孫儉終于與親生母親相見,相擁而泣。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

  拐賣大案告破,警察收養(yǎng)了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老潘正在尋找兒子潘鐵山的同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警方也在對拐賣人口案件進行嚴厲打擊。

  1989年3月,河南省長葛縣(如今為長葛市)公安局刑警大隊破獲了一起跨省團伙拐賣兒童案。

  時任長葛縣公安局交警支隊指導員孫泮海向上游新聞記者回憶,該團伙涉案多人,且團伙內(nèi)部分工明確。其中,有人負責誘拐兒童,有人負責運輸,還有人負責聯(lián)系買家。

  警方順藤摸瓜,除了抓獲該團伙成員外,還從多處買家手中,解救了5名男童。

  按照嫌疑人的交代,警方迅速前往案發(fā)地尋訪被拐兒童親屬,并成功將其中4名男童送返回家。

  但在該案中,一名男童的親屬,警方始終無法聯(lián)系上。

  這名男童,是警方從長葛縣大周鎮(zhèn)一戶農(nóng)家里解救出來的。買家對于這名孩子的信息一無所知,從外形判斷,男童估計有4歲左右。

  對于解救及被拐的前后經(jīng)歷,男童的記憶是模糊的。他不知道自己從哪來,只記得自己到了買家后,每天生活在一個大院子里,院里住著幾個小孩。他也沒上學,每天都呆在院子里劈柴、燒火、掃院子。

  警方多次對嫌疑人進行審問,嫌疑人的交代也頗為迷糊。他說,自己是在陜西渭南市大荔縣火車站附近發(fā)現(xiàn)了這名男童。當時,男童跟著他的母親。在火車站附近一棵柿子樹下,男童在尿尿時,他趁男童及其母親不備,強行抱走了男童,并上了開往河南的火車。

  河南長葛警方通過已知信息,多次前往陜西渭南市大荔縣等地尋訪,但始終無果。

  此時,一道難題擺在長葛警方面前:誰來照顧這名男童以后的生活?

  孫泮海告訴上游新聞記者,當時,縣公安局黨委制定了很多種方案,但均一一被否。“我們當時有個顧慮,如果有人領養(yǎng)了這個小孩,萬一我們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后,領養(yǎng)人跟孩子有了感情,不肯放手咋辦?”

  為了避免日后發(fā)生的其他問題,經(jīng)過縣公安局局黨委會開會研究決定,這名孩子暫時由孫泮海的兒子和兒媳代為撫養(yǎng),待日后找到這名男童親生父母后,再交還。

  但令孫泮海也沒想到的是,此后,這個孩子會在他家撫養(yǎng)那么多年。

  上游新聞記者獲悉,孫泮海曾被公安部授予全國特級優(yōu)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

  ▲4月17日,陜西渭南,被拐34年后,孫儉終于與親生父母親相見。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

  剛去養(yǎng)父家,幾乎天天都在洗澡

  如今,孫泮海已經(jīng)80多歲高齡,他仍記得第一次見到那個男童的樣子:十分瘦,身上除了皮只有骨頭,感覺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一身深藍色棉衣褲掛在他身上,看上去顯得很不得體。

  孫泮海問這個男童,你都會啥?男童說,他啥都會,會劈柴、燒火、掃院子。

  孫泮海說,好,但你放心,在爺爺家,爺爺不讓你干這些。

  為了讓這名男童得到關愛,不被外人說閑話,孫泮海給男童起名叫孫儉。對外也說,這是他孫子。

  初到孫家,褪去一身油膩外衣,孫儉的狀況讓這家人倍感痛心。

  孫泮海的兒媳記得,剛來時,孫儉身上是真臟。污垢在皮膚上連成片,形成一層厚厚的“包漿”;頭發(fā)里、頭皮上,活躍著大大小小、長相不一的小蟲,身上像得了皮膚病一樣,存在大小不一的癬,還滲著血水。

  為了能給孫儉驅(qū)蟲、除垢,他們找來一個大澡盆,讓他泡在熱水里,再用熱毛巾一點點敷在皮膚上面除蟲、除垢。

  至今,孫儉也記得,剛去孫泮海家,幾乎天天都在洗澡,截掉身上污垢時,他只記得很疼。

  孫泮海的兒媳記得,一番收拾過后,孫儉看上去白凈了很多。逐漸,她開始教孫儉讀數(shù)、讀唐詩。她發(fā)現(xiàn),這孩子很聰明,教了就能很快學會,十分讓人疼愛。雖然此時她已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聽了孫儉的遭遇,她也愿意收養(yǎng)這個孩子。

  從此,孫儉開始管孫泮海的兒媳叫媽,管孫泮海的兒子叫爸。雖然孫家人對孫儉很好,但孫儉從小就明白,這里并非他親生父母的家。

  關于身世,孫儉的童年記憶中,外界流言蜚語從未間斷。常有人問孫儉,是爺爺對你好?還是爸爸媽媽對你好?

  此類說法讓如今的孫儉都覺得,有些不懷好意。更讓他覺得,“為什么我親生父母還不來?”“我是個沒有爸爸、媽媽要的孩子。”

  數(shù)年間,也曾有人專程跑來孫家尋親,但始終無果。

  從外人的流言蜚語中,孫儉陸續(xù)聽到,來尋訪的人說,“我家條件不行,這孩子跟了我,還不如跟著這家。”

  一度,孫儉誤認為,自己已經(jīng)被父母拋棄。

  但在爺爺和養(yǎng)父母開導下,孫儉明白,至少,他們還很愛自己。

  ▲4月17日,陜西渭南,被拐34年后,孫儉與姐姐們相見。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

  尋兒心切,他“解救”并養(yǎng)大了一名男童

  自從兒子丟了以后,老潘從沒來斷了尋找兒子的念頭。

  多年來,他去過山西、河南多個城市。他邊打工,邊打聽兒子的下落?!奥犎苏f,這附近有誰家的娃是從陜西買來的,咱就想去看看,那是不是我家山山?!?/p>

  就這樣一路尋訪,1995年,老潘來到河南一處工地。如往常一樣,他照例尋訪。有一名工友告訴老潘:在附近一個村,有個盲人算命師領著一個男孩,年齡大概11歲左右,是從陜西來的。

  老潘悄悄跑去看了那孩子。他發(fā)現(xiàn),這孩子跟自己的“山山”長得很像,頭上一個旋兒,陜西來的,跟自己的二女兒長得一樣,也是高鼻梁?!斑@就是我家山山?!?/p>

  可這孩子當時的處境并不好,衣服都是破的、爛的,身上臟的,“像要飯的一樣?!?/p>

  老潘可憐這孩子,給孩子買了一個饃,孩子抓起饃,像拼了命一樣,往嘴巴里塞。此番場景,讓老潘更生憐愛之心。

  老潘篤信這就是他的“山山”,讓這名盲人算命師把兒子還給自己。

  起初,盲人算命師并不同意,說這個男娃是他花錢買的。老潘必須給他4000元,他才會把孩子還給他。

  老潘說,當時,他一月工資只有450元,一時沒有那么多錢,但又擔心對方反悔,怕對方跑了,便趕緊回到工棚向工友挨個借錢。好不容易湊足了錢,老潘終于從盲人算命師手中換回了“山山”。

  領著解救的“山山”回到家,老潘告訴家人“山山”找到了,妻子抱著“山山”痛哭不已,病情也開始逐漸好轉,

  但老潘的女兒堅持認為,這不是她的弟弟。此后,村里發(fā)了一場洪水,讓山山僅有的照片也被沖走,尋找變得更為艱難。

  起初,老潘也不認可女兒的說法,但隨著“山山”長大,老潘也隱約覺得,這孩子可能真不是自己的兒子。但男孩如果走了,在外面,無人照顧他,孩子不但會受苦,還可能學壞。

  “都是當父母的,咱就當幫別人養(yǎng)個娃吧,也算是積德?!崩吓烁嬖V上游新聞記者。

  為了不讓“山山”在村里被人瞧不起,他逢人便說,這就是他家“山山”。

  如同一個秘密一樣,老潘養(yǎng)著這個男孩,帶他長大,幫他娶妻、生子。如今,這個男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但老潘和女兒依舊沒有放棄繼續(xù)尋找他們的“山山”,并做了DNA檢測。

  “我就想,臨死前能見一下我娃,我覺得就足夠了?!?老潘說。

  ▲34年后,孫儉與家人團聚,并向幫助過他們的警察、志愿者表示感謝。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

  成家有兒子后,想找回親生父母

  時間一點點流逝。

  在孫家人的照料下,孫儉逐漸長大。他上學、畢業(yè),開始工作。如今,孫儉因為工作已定居安徽合肥市,開始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也有了家庭和兩個兒子。

  自從有了兒子以后,孫儉童年的記憶再次被喚醒。

  孫儉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他經(jīng)??粗约旱膬鹤?,想著如果有天,自己兒子被拐了,他該有多痛苦,他該怎么活?!岸际钱敻改傅模蚁胛矣H生父母肯定不會不要我的,或許,他們也在找我。”

  于是,孫儉有了一個念頭:不管怎么樣,也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孫儉將想法告訴了養(yǎng)父母。

  “說實話,我們心里也不舍,畢竟養(yǎng)了30多年,但為了孩子能了卻心結,我們也是很支持的?!睂O儉養(yǎng)母說。

  2015年,孫儉與公益組織“寶貝回家”取得聯(lián)系,并在警方那里做了DNA檢測。

  之后,在漫長等待中,在警方和“寶貝回家”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今年4月13日,孫儉的DNA比對終于有了結果。

  孫儉才得知,他的親生父親,就是老潘。

  爺爺孫泮海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他為孫儉感到高興。34年過去,他也算了了一樁心事。

  今年4月17日,在眾人簇擁下,在養(yǎng)母的陪同下,孫儉終于再見親生父母。一時間,雙方擁成一團,淚如雨下,哀嚎聲、鼓掌聲、歡呼聲、鞭炮聲此起彼伏。

  在這一刻,34年的牽掛、痛苦、傷心、不解……似乎都在消散,但在村民們的議論中,34年的經(jīng)歷,又如此的沉重與艱難。

  上游新聞記者 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