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zhèn),就有一座目前全國唯一仍在使用的清代古糧倉——豐圖義倉,是國家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
清代古糧倉 救助關(guān)中饑荒

1877年(清光緒三年)關(guān)中大旱,餓死多人,朝邑尤其嚴重。1882年(光緒八年)由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朝邑人閻敬銘倡議修建豐圖義倉,1885年(光緒十一年)竣工,動支白銀三萬余兩,竣工后繪制詳細圖樣報聞朝廷,被批為“天下第一倉”,此倉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關(guān)中大災荒,豐圖義倉開賑放糧,活人無數(shù),閻敬銘被人們尊稱為“救時宰相”。
建筑設(shè)計嘆為觀止

豐圖義倉倉房為磚窯式,倉房地面由松木板鋪成,離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墻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利于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因小而獨立,便于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種類、干濕分門別類儲存管理。

防雨防潮是糧倉設(shè)計構(gòu)筑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豐圖義倉的墻頂平面由青磚鋪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jié)構(gòu),巧妙的將雨水匯于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nèi)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墻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墻外。每至雨天,從倉墻到院內(nèi),排水通順流暢,雨停墻院即干。

豐圖義倉經(jīng)百年滄桑,一直沿用,墻體院基少有裂縫破損,糧食不易霉變生蟲,與其科學的建筑設(shè)計和完備的排水系統(tǒng)有直接關(guān)系。
現(xiàn)全倉儲備糧食5229噸

解放后豐圖義倉一直由大荔縣朝邑糧站使用,2006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唯一仍在使用的清代古糧倉。陜西大荔豐圖義倉糧食儲備庫主任劉玉寶介紹說“豐圖義倉一年四季恒溫,所以儲存的糧食品質(zhì)很好。

現(xiàn)在全倉儲備糧食5229噸,其中中央儲備糧是2692噸,最低保護價的糧食是2532噸??晒?0多萬大荔縣群眾吃一到兩天。一旦市場糧食價格有所波動、有所上升,可及時開倉放糧平抑市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