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從軍遠征西域,在平定龜茲戰(zhàn)役中立下軍功,被授予勛官上騎都尉,時年僅24歲;他是女皇武則天的堂兄,然而仕途并不是非常順利,在他去世的時候,只是一個縣令;垂拱三年(687),已經(jīng)掌握實權的武則天念及已然過世13年的堂兄,下詔追贈他為汝州刺史……他的名字叫武思元。

  6年前,西安碑林博物館征集到一個唐代墓志,志主是武思元。在唐代著名應制詩人韋元旦撰寫的志文中,記載了武思元的生平。

  [從軍遠征西域立功勛]

  武思元是武則天的堂兄,武士逸第三子,又名武安業(yè),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為武思元的叔父。據(jù)史書記載,武思元的父親武士逸字逖,為齊王府戶曹參軍、六安縣公,是齊王府的重要官員。后來,在跟隨齊王李元吉守太原時被軍閥劉武周俘獲。武士逸暗中派人向齊王獻破賊計謀,因功擢升為益州行臺左丞。

  “上元元年春秋五十有一,終于楊洲之江都縣……”根據(jù)墓志記載,武思元卒于上元元年(674),終年51歲,可推知其生年是武德七年(624)。貞觀十五年(641),武思元明經(jīng)擢第(明經(jīng)是次于進士的等級,與進士同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經(jīng)”科試帖經(jīng),以通經(jīng)比例決定等第),在明經(jīng)及第后,就進入吏部的銓選(選才授官)階段,一般守選七年。在守選期間,武思元選擇了從軍,加入昆丘道行軍幕府的文職干部行列。

  “昆丘道行軍是唐太宗貞觀末年時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役,當時是為了打擊西突厥汗國。這場戰(zhàn)役的地點就在昆侖山,實際就是傳統(tǒng)的西域?!睋?jù)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文博專家介紹,唐貞觀二十一年(647),為了打擊西突厥汗國,與其爭奪對塔里木盆地的控制權,唐朝政府在西域發(fā)動了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役,史籍上把這次戰(zhàn)役稱為昆丘道行軍。唐太宗任命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十萬大軍向西進攻龜茲。從軍后的武思元任平定龜茲戰(zhàn)役時的行軍兵曹,應是行軍幕府中的僚佐之一。武思元參加平定龜茲戰(zhàn)役時年僅24歲,因為軍功被授予勛官上騎都尉。貞觀二十三年(649),龜茲戰(zhàn)役結束后,武思元的行軍兵曹就自動罷職了,一直到顯慶初年才擔任襄州安養(yǎng)縣令。

  [生前仕途坎坷身后榮]

  因為政治原因,武則天本人對武氏家族忽冷忽熱,因此這位堂兄的仕途并不是非常順利。在擔任安養(yǎng)縣令幾年之后,受到武則天將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慶、武元爽及武士彟的二哥武士讓的兒子武惟良等外放為遠州刺史這一件事波及,被貶官至偏僻的夷州任宜林縣令。

  “復以平牂牁之勛,改授琰州司馬,俄遷永州零陵縣令”。據(jù)墓志記載,武思元的最后一任官職是永州零陵縣令。武思元生平做官都處江湖之遠,終其一生都無緣廟堂之高,上元元年溘然長逝。垂拱三年(687),武則天雖稱太后,實則掌權,這一階段武氏子弟“集體拔高”,都得到重用。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中,武則天念及已然過世13年的堂兄,隆重下詔追贈,武思元為汝州刺史。墓志完整記錄了武則天下詔褒贈及贈官的特殊“恩澤”,既籠絡武氏宗親,加強武氏的勢力,鞏固現(xiàn)實的“皇權”,也顯示出武氏家族此時的強勢。

  武思元墓志的撰寫者是唐代著名應制詩人、珠英學士(初唐后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宮廷詩人群體)成員之一的韋元旦?!扒り蜇懹谝紫?,內德融而外戚助,自其家而化為國”“眇膺神賜之業(yè), 遐開圣姓之符”“產鳳鳥于仙洲,奇音自蓄”……武思元墓志揚親顯孝的意圖并不明顯,通篇卻不乏對武則天奪權合法性的宣揚。文博專家研究認為,墓志有可能是武則天授意韋元旦撰寫的?! ”緢笥浾?nbsp;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