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網
定居西安兩年,王鳳山對這座城市一點點熟悉起來。天氣好時,他在家門口坐地鐵,一路遛彎、逛公園,回到家寫字畫畫,日子倒也清閑。

很少有人想到,這位操著東北口音的大叔,是從青島來的。
2000年,兒子考入青島大學。孩子在外不放心,老伴艾阿姨想到要陪讀。起初,王鳳山并不贊成。
“兒子嘛,你得讓他出去闖,要獨立生活。”和老伴溝通,老伴態(tài)度很堅決,“這么一個孩子,離家這么遠,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過去方便照顧。”
將老家的屋子賣掉,在青島買了房子,老兩口成為“陪讀父母”。所謂陪讀,并不是朝夕相處,更多的其實是一種精神依賴,“孩子在學校上課,周末回到家里,改善一下伙食?!?/p>
事實上,這不僅是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也是王鳳山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他是黑龍江雞西市人,1971年參加工作,此后一直在礦務系統上班,直到退休。
初來乍到,眼前這個陌生的城市,讓王鳳山極不習慣?!俺鋈マD一圈,遇不到一個熟人。”今天,他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對于陪讀,兒子起初也是反對的,“他也很心疼父母,覺得父母應該過自己的日子,少操點心,享享清福?!?/p>
即便如此,王鳳山還是覺得,與兒子的距離近一點,遇事情方便商量,彼此也有個照應。后來,他在青島開了飯館,專門賣東北菜。再后來,他又做起了海鮮生意,“孩子小時,父母在哪,家在哪;孩子大了,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來西安:“讓孩子好好干事業(yè)”
兒子大學畢業(yè),在青島找了工作,這個從東北遠道而來的三口之家,在青島扎下根,安頓下來。
王鳳山戀舊,心思細膩,出來時間久了,逢年過節(jié)就會想家。

他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兄妹8人,父母健在時,每年除夕,大家趕來父母家吃年夜飯,“整整27口人,炕上坐兩桌,地上擺一桌,那個熱鬧勁,現在想起來,都讓人流淚?!?/p>
2017年,兒子準備來西安創(chuàng)業(yè)。王鳳山此前對西安并不熟悉,這里離他的老家2000多公里,坐火車需要3天。
“兒子開公司,需要起步資金,來西安還要買房,思前想后,決定賣掉青島的房子,我們全家來西安。”王鳳山說,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不容易,作為父母,他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給孩子減輕點負擔,讓孩子輕裝上陣,好好干事業(yè),“老家的房子都賣掉了,我們回去也是租房住,所以就堅守這里,一家人在一起挺好。”
到西安后,他先給兒子買了房,又給自己租了一套單元房。兩家人離得并不遠,周末時一起吃個飯,父子倆喝點小酒。
在東北時,王鳳山習慣喝當地釀的高粱酒,來西安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買不到這種酒。一次逛早市,無意間遇到了,買了兩斤回家,“雖然不正宗,也還是家鄉(xiāng)味道。”
談幸福:一家人在一起風雨同舟
離開故鄉(xiāng)19年,王鳳山回去的機會屈指可數。父母的一路同行,也深深感動著他們的兒子。擔心父親住不習慣,兒子給王鳳山買來筆墨紙硯,希望他重拾年輕時的特長,畫畫解解悶。

王鳳山酷愛藝術,年輕時在單位頗有名氣,后來工作調動,他很少再動過毛筆。兒子的一番心意,讓他的生活一下子豐富起來,他也嘗試走出去,拿著畫板外出寫生,畫鐘樓,畫大雁塔,畫西安的街景,“世界這么大,終于找到了我的角色?!?/p>
今年中秋節(jié),他特別想家。于是便以團圓為主題,開始將自己童年的生活場景,一筆一筆畫在紙上:一間平房,推門而入是灶房,有鍋臺、水缸,有熱氣騰騰的飯菜。灶房外面是一個四合院,大紅燈籠映襯著皚皚白雪,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放鞭炮。
“完全憑借著印象來畫,那片土地上,珍藏著我的全部記憶和情感,寄托著我的思念。”王鳳山說,畫中的老房子早就拆掉了,兄妹8人已經走了兩個,家里人一起聚餐時,最牽掛的,還是遠在西安的他。
“天下每一位當父母的,哪個不是為了孩子?”老伴艾阿姨笑稱,一路上走來,坎坎坷坷都遇到過,如今,兒子的公司已經步入正軌,他們老兩口的生活也很豐富,一家人在一起風雨同舟,彼此幫助,這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