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50歲的趙正福來西安的第19年,除了擺攤修鞋,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書院門。如果從15歲開始練字算起,今年已是他練字的第35年。
巴掌大的鞋攤,他把一臺破舊的縫紉機改造成了書桌,擺著廢報紙、毛筆和硯臺。
修鞋攤在友誼路一個菜市場附近,人多嘈雜,他對此不感興趣。只要沒客人,他就站在書桌前,埋頭寫毛筆字。
“希望有一天
可以靠賣字吃飯”
寫毛筆字對趙正福來說,完全是興趣使然?!皬男【统绨菽切懽值娜??!壁w正福的家在四川廣元農(nóng)村,初中畢業(yè)后,因為沒錢上學,他只得回家種地。
一位遠房親戚是個老師,識字多、寫字好,趙正福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跑到親戚家學寫毛筆字。家中沒通電,晚上寫字要點煤油燈。每斤煤油0.38元,為此,他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這個愛好太費錢了?!?/p>
17歲那年,趙正福考上了天津一所書法學院,因為沒錢,上學一事,再次被迫放棄。趙家兄妹三人,他排行老大,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文化程度低,養(yǎng)家糊口、供兄妹上學的擔子,落在了趙正福肩上。
他南下廣東一家鞋廠打工,離家的行李,除了一床鋪蓋,還有3支寫禿的毛筆、半瓶墨汁。在廣東打工幾年后,他又輾轉去了北京、南京,“不管多忙,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寫毛筆字?!?/p>
在廣東時,為了自學書法理論,他訂閱了《中國書法》雜志。當年,這本雜志每年出版4期,每期8元,全年下來32元,“對一個在鞋廠打工的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奢侈的開銷了?!?/p>
1996年,趙正福買了一本書法字典。這本字典,他珍藏至今,“走到哪里帶到哪里?!彼f,即便在最潦倒、最困頓的時候,他都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可以靠賣字吃飯?!?/p>
“不圖名不圖利
就為圓夢”
2000年,一位在西安打工的四川老鄉(xiāng)提議趙正福來西安?!耙獙W書法,當然得來西安?!边@位老鄉(xiāng)在西安做建筑工,他的提議讓趙正福頓時找到了方向,“西安的歷史文化那么深厚,如果幸運,或許還可以找到一位書法老師?!?/p>
來西安的19年間,他的鞋攤挪了3個地方,不管在哪里,他都會在鞋攤里留一塊地方,擺上書桌、放上字帖,“早上8點開門,晚上8點打烊,每天在廢報紙上臨帖寫字?!?/p>
趙正福一直鐘情于趙孟頫的字。2016年,正在鞋攤寫字的他,被路過這里的書法家唐占魁看到了,兩人交流后,唐占魁決定收下這個徒弟。
“一個修鞋匠,筆耕不輟35年,這種精神讓人感動和欽佩?!弊蛱?,唐占魁告訴記者,學書法,固然需要天資和悟性,但堅持和執(zhí)著也很重要,“我們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交流,我會告訴他趙體字應該怎么臨摹,怎么突破?!?/p>
記者采訪時,住在附近的金先生過來圍觀?!斑@樣的正能量,媒體要好好報道?!苯鹣壬挖w正福相識多年,每次逛菜市場,都會和他聊聊,“現(xiàn)在的社會都講究速成,他能把心靜下來,不圖名不圖利,就為圓夢,這一點很可貴?!?/p>
有個好消息是,趙正福的字寫得越來越漂亮,名氣越來越大。前幾天,有人慕名找到他,買走了兩幅字,每幅出價100元。
本報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