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渭南訊(李世居田建榮記者楊晶)近日,記者來到大荔縣趙渡鎮(zhèn)黃河岸邊見到這里的村民正在忙碌收獲“沙苑子”,他們種植的沙苑子在西瓜地里套種,按目前的行情每公斤16元,一畝地除了種西瓜外還能多增收入1000多元。據(jù)了解,目前全鎮(zhèn)種植沙苑子在6000多畝,為全國藥材市場提供了地道的“沙苑子”。
那么這“沙苑子”到底是什么呢?“沙苑子”又名“同蒺藜”、沙苑蒺藜子,它可是大荔沙苑和黃河灘地區(qū)的特產(chǎn),陜西地道的名貴中藥材,入藥首見于宋代《本草圖經(jīng)》。宋代寇宗爽《本草演義》有:“出同州(今大荔縣)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nèi)腎,大如黍粒,補腎藥。”相傳,唐玄宗之女永樂公主,自幼多病,15歲時因安史之亂,母女逃出宮,流落到大荔縣沙苑一帶而被人收養(yǎng)。永樂公主以沙苑子為茶,常服不輟,兩三年后病患全無,長得美麗,膚如凝脂,安史之亂平息后回到宮中,讓唐肅宗亦服沙苑子,肅宗也變得耳聰目秀。為此,肅宗下令沙苑一帶廣種,并將其作為養(yǎng)生保健的貢品。從此后,沙苑子也被歷代群眾當(dāng)作強身保健美容的地道藥材。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沙苑子的藥效和保健功能重新被人們所認(rèn)知,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種植戶和種植面積也在逐漸加大,讓這古老的中藥材“沙苑子”帶領(lǐng)農(nóng)民走上一條新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