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子社火是傳統(tǒng)表演中最具魅力的漢族民俗項目,屬于靜態(tài)驚現(xiàn)造型藝術(shù),流行于咱們陜西和甘肅一帶,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而高陵的船張村至今保持這這個表演傳統(tǒng),今年過年,他們把200多人的芯子隊伍拉到了西安,讓市民們在家門口好好感受一下傳統(tǒng)民俗。

  今天(22日)下午兩點鐘,記者趕到了西安大明宮公園的丹鳳門廣場,而就是在這里,來自高陵的芯子表演將會開始精彩上演。

  在這長長的社火隊伍里面,最吸引人的就是空中的這些角色了,在裝扮上之后,相信很多人可能看不太清楚,但其實這些扛在肩上的都是五六歲的孩子,在這個隊伍里面一共有四十多個孩子,都是五六歲的小男孩和小女孩。

  孩子們裝扮成各種戲劇或者民間傳說中的人物,被一個支點固定在兩米多高的空中隨著隊伍巡游,讓市民和游客嘆為觀止。

  一位阿姨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孩子就在上面,馬上就要過來了。

  記者注意到,在隊伍行進(jìn)的過程中,經(jīng)常能夠看到有人舉著長長得竹竿跟在孩子旁邊,這是干什么用的呢?

  表演者:“如果地不平搖晃厲害的話,把娃要扶一下,畢竟上面只有一個支撐的,害怕摔啊什么的?!?/p>

  巡游過程中,平時愛蹦愛跳的孩子們只能乖乖的負(fù)責(zé)靜態(tài)展示,那他們是怎么被固定上去的呢?

  芯子表演開始前,記者專門記錄了他們準(zhǔn)備的過程。

  負(fù)責(zé)人說,不能讓孩子們多喝水,因為一旦固定到空中就得一個多小時才能下來,最關(guān)鍵的一步就是,要把他們固定在大人背著的鋼管上,固定好之后,再用衣服把這些秘密隱藏起來。

  今年才5歲的珊珊扮演的人物是柳翠,她的媽媽也會參與表演,隊伍出發(fā)前,媽媽一直看著自己的女兒,給她鼓勵。

  馱著珊珊表演的高陵船張村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孩子都是村里海選出來的,主要的要求就是膽子要大,而下面的這些大人當(dāng)年小時候也是空中的小演員,他們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把這個傳統(tǒng)民俗傳承了下來。